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正文内容

在家居士修行应该注意什么,居家修行第四十五天

redadmin7个月前 (09-15)民俗13

老君曰:
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粘,牙齿相着,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如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泔津自生,灵真付体,自知长生之路。

十二时辰,常要清静。

灵台无物为之清,一念不起为之静,身是炁之宅,心是神之舍。

意行则神行,神行则炁散;
意住则神住,神住则气聚。

五行真气,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声,行处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内如雷之鸣。

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自饮刀圭,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

神炁相结,如男子怀孕,得观内境,神自言语,是虚无之宅,与圣同居,炼就九转,结成大丹。

神自出入,与天地齐年、日月同明,脱离生灭矣。

每日休教有损失,十二时辰常要清静,炁是神之母,神是炁之子,如鸡抱卵,切要存神养气,能无离乎?妙哉!玄之又玄。

人身中有七宝,事为富国安民,精炁盈满也。

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车范,心是珊瑚。

此是七宝,归身不散,炼就大药,万神尽登仙矣。

经名:太上老君外日用经。

一卷。

底本出处:明洞神部本文类。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
敬天地,重日月。

惧国法,依王道,孝父母。

上谦让,下和睦。

好事行,恶事止。

成人学,破人断。

高知危,满知溢。

静常安,俭常足。

慎无忧,忍无辱。

去奢华,务真实。

掩人非,扬人德。

行方便,和邻理。

亲贤善,远声色。

贫守分,富施惠。

行平等,休倚势。

长克己,莫嫉妒。

少悭贪,除狡猾。

逢宽解,积人行。

许不违,话有信。

念孤寡,济贫困。

救危难,积阴德。

行慈惠,休杀生。

听忠言,莫欺心。

依此行,可超升。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竟
常会看到寺、庵、祠、庙、宫、观等宗教类建筑。

它们之间区别何在呢?
寺,解释:“廷也。

”指宫廷侍卫人员,后指官府或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西汉建“三公九卿”制,三公官署称“府”,九卿官署称“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相当于今之办公厅兼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隋唐以后,“寺”转指中国佛教建筑,如慈恩寺、大佛寺等。

和尚住的叫寺,又称佛寺;尼姑住的叫庵,又称尼庵、小庵。

天津旧有海光寺、挂甲寺、独乐寺、海会寺、永明寺、千福寺、募安寺、红塔寺、云罩寺、万松寺、天香寺、天成寺、上方寺、大佛寺、桃花寺等地名。

庵,古指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书斋也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等。

汉以后,修建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天津旧有如来庵、黄姑庵、如意庵、地藏庵、观音庵、大悲庵、普渡庵、无量庵、达摩庵、水月庵、育德庵等地名。

祠,是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

这与“庙”有些相似,因此把子孙祭祖的处所称为“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以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天津老地名如李公祠大街、周公祠西街、丁公祠小马路、聂公祠、张公祠前街、马公祠胡同等,都以清末民初建造的祠堂命名。

上述祠堂供奉的祠主,分别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隶布政使周馥、淮军名将周盛传兄弟、直隶按察使丁寿昌、直隶提督聂士成、直隶总督张树生、天津提督马玉昆等,皆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安徽籍高官。

庙,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庙”的建制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可按规定的礼制建立“家庙”。

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杰出的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神社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庙”作为民间祭神场所,如天津旧有玉皇庙、关帝庙、玄帝庙、娘娘庙、财神庙、山神庙、河神庙、火神庙、风神庙、花神庙、龙王庙、天王庙、大王庙、药王庙、三官庙、三义庙、九天庙、城隍庙、天齐庙、老爷庙、佛爷庙、韦陀庙等地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盛行于唐宋时期。

道士供奉列仙的场所,有“宫”“观”两级,前者规模较大而后者规模较小。

宫,原指一般的房屋住宅,秦汉以后专指帝王住所,如阿房宫、未央宫、乾清宫等。

后转指祀奉道教神祗的处所。

如上清宫、太清宫、青羊宫、天后宫、崇仁宫、文昌宫、福寿宫等。

观,读gu n,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本为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亦称台观。

史载,自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后,建“观”迎仙即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的顽疾而得宠,被引进皇宫内住在“昆明观”。

而后,道教徒为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如玄妙观、白云观等。

另有“院”、“堂”、“阁”等宗教建筑通名,在此不拟细论。

概言之,上古时期,“庙”是祖庙,“寺”是官府,“观”是台观。

后来,“庙”指一般庙宇,奉祀对象是“神”;“祠”指供奉祖先或英烈的建筑物,奉祀对象是“人”;“寺”指佛教庙宇,奉祀对象是“佛”;“观”指道教庙宇,奉祀对象是“仙”。

寺庵、祠庙、宫观,性质各有专属,称谓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实际上儒教在民间是位置的,具体,就是天地君亲师之位!天:老天爷,上天;地:土地爷;君:皇帝,国家;亲:父母,祖宗;师:老师,圣人。

合称五圣.是我国民间供奉的'神',因为以前没有照片,简化下来就供奉牌位,用红纸书写,贴在木制的牌位上,摆在神龛里,供家人祭拜:'天地君亲师'之神位,要长年祭祀。

一、中间书写: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齐肩,位要端固。

天天字要分两笔写,第一笔写一个正楷的一,第二笔写一个大.地地不分离,地字需要一笔写完.君皇帝金口玉言,所以君口不开,口一定要封严.親亲不闭目,所以目千万不能封严.師师是老师、孔圣人,所以师不并肩,币字要写下点.然后就是用正楷字写'之位’二字.二、两边从左到右是'*氏先祖','赵公元帅',正对纸的右边,从左到右是'灶王府君','观音大士'。

'*氏先祖'也有做'*氏门中'的,'观音大士'也有做'观音菩萨'的。

在“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两侧,都有一副对联,大多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横披是'光前裕后',“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

三、溯源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其中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四、辨析君:是天子。

日月同明,四时合信,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尤其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为老师始祖。

五、“九天东厨司命”是灶神爷的牌位,这“司命老爷”可是个“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的连接天上人间的家神,因为他经常在“天上”、“人间”走动,因此,他的牌位中的“九”字,应低于“天”字的下沿,高于“地”字的上沿。

他的牌位比右侧的祖宗牌位要略高一点。

六、“某氏堂上宗祖”是祖宗牌位,成为“祖宗”的人一定“入土为安”了,所以“某氏堂上宗祖”中的“某”字一定要写得低于“地”字的下沿。

旧时也还有杂姓聚居共设一祖堂的情况,这牌位就写成“本荫堂上宗祖”,“本荫”意为“各自的祖宗荫庇各自的子孙”,这“本”字也就应写的低于“地”字的下沿了。

七、牌位两侧的对联,内容是彰显祖宗功德的,形式要求对得工整。

各支族的祖堂有一副约定俗成的对联,不能轻易改动。

只有本族中非常有地位的大名人另外撰联,在本支族长期推广,得到本支族的认可后方可改动。

本人并未作认真调研,也不便对各姓氏祖堂的对联妄加评论。

只想就两副通用联来展开说说。

不管是哪一姓,祖堂对联都可写作“昭格吾先祖,佑啓我後人”、“祖德流芳远,宗功錫福长”。

这两副对联,前联无人改动,后联有不少姓氏作了一些改动。

改动原则无非是将“祖德”、“宗功”换成郡望号,谱堂号,祖宗的发祥地,祖宗的迁出地,祖宗的爵位、官职,祖宗担任的任务,从事的职业等等,又将“流芳远”、“錫福长”换成“家声远”、“世泽长”。

例如张姓有的人家祖堂对联就是“百忍家声远,清河世泽长”。

黄梅宿松黎氏祖堂牌位上的对联如果写成“北正家声远,西江世泽长”,既工整又能显出黎氏的特性,因为黎姓受姓祖担任北正官,梅松黎氏从江西清江县迁入-满清设两江总督,江南行省属“东江”,江西行省属“西江”-黎氏是西江的名门望族。

光绪十五年进士宿松黎家金盆架黎宗干为自家祖堂撰写了一副对联曰:“西江世第,北正家声”。

本人认为是一幅绝妙的好联,只可惜未在全族推广开去,只有金盆架一些人家的祖堂现在在用这副对联。

宿松黎氏祖堂用通用联者多,也有一些半吊子先生写了一些非驴非马的对联。

如“祖德流芳远,宗功世泽长”,“流芳”动宾结构岂能对上“世泽”偏正结构呢?又如“经术家声传万代,诗书世泽守千秋”,“经术”本是宿松黎氏的谱堂号,始于宋英宗时黎希声以被颂“经术甲天下”,“经术”中的“经”与下联的“诗书”内涵完全相等,“术”应指技术、技巧、职业、法术等等,以“经术”对“诗书”不伦不类。

八、供养数千年来,中国每逢年、节、丧、杀、祭、喜皆得在“天地君亲师位”的供桌上点三炷清香、灯、二只烛、花、水果、水、三碗斋饭。

皆是表感恩、学习、教育的。

香,表信香,是用来与自然规律传递心息的。

人们看到、闻到这个香,就应醒悟到自己要精勤修持。

引导家里大众效法学习“天地君亲师”之德,感“天地君亲师”之恩。

灯,表光明,表示智慧。

所以,当我们见一切光、一切光明之时,就要感悟到应往开启智慧的路上修证。

烛,表舍己助人。

这是“天地君亲师”教给众生,要想开智慧,就要能够舍己为人,用自己的智慧、体力、技能来服务于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有无报酬。

而二只烛,表“仁”,万灵皆依自然规律而健行,无有独行而成者。

花,表起因、表修德。

供花是提醒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修德。

花儿只有开了以后,才会结果实。

花开得好,果才可能结得好。

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

水果,表成果。

从自然规律上讲,“果”代表性德,也就是圆满智慧之果。

水,表心境清净。

水不起波浪时是平的,代表平等。

所以供养这杯清水,看到它就感悟到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清净、平等。

这种种供具、供物里面,平等心最最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少燃香、少点蜡烛,也少鲜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

清净心、平等心就是自然规律。

三碗斋饭,表感师恩,一切众生是我师,故我们设供是为提醒我们奉师师长,奉事一切给我慧命的众生。

供具里的三这个数,表天地人三和,万法和谐。

所以,供养天地君亲师的这些供具、供物都是表法的,并不是“天地君亲师”需要,而是要用这些道具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让自己六根接触社会时,念念都能够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供具和供物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这个传统在数千年前,从中原传入云贵川,至今保存完美。

而祖国母亲大部分地区已然忘切,母亲伤心流泪啊!故云贵川农家供桌上的“天地君亲师位”,诸位大德应当设供,亲人设供代表不了自己。

不管为官宦还是士农工商,无一例外
姜太公宝诰流传至少有千年,威力迅猛,此诰更有
驱邪化煞转运消灾之功效,诚心背诵咒念,可获太公仙师庇佑,工作生活,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当要出门去拜贵人,亦或者去见生意伙伴做生意,要搬家,或者搬什么东西,或者突然要做什么事情临时不能看日子,或者要去一些阴气重的地方,或者在外住宿像酒店等等,感觉阴气比较重身体不舒服,或者夜晚开车途中感觉不对劲,做什么事情时感觉不对劲,或者遇到东南亚的人或者邪师时等等等等。

就可以恭敬的
存想姜子牙仙师的形象
,然后咬牙切齿,比较严肃的大声持诵太公宝诰和密咒。

姜太公宝诰至心皈命礼显自殷商,隐居渭水破纣王宠妖狐之道,解生民遭涂炭之忧,明鬼神不破之枢机,运天地无穷之造化,丹成九转,兵伐六韬追狐妖于宫中,握龙图於掌上,大兴文武,替正周朝,挟飛廉於黄钺金钟,命土府於坤元神境。

玉玺飞升於仙府,承宣籙职於微垣。

九壘遵承,群生仰赖掌万民生死之吉凶,知周天众星之恒度。

教流千古,澤及万年,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周朝帝师,術仪恩师。

昆仑教主姜公子牙道人。

大聖玄风广化天尊。

念完宝诰以后,又咒曰: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叩请姜太公到此,万鬼伏藏,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阴阳无忌,水火无忌,鬼神无忌,五行无忌,八卦无忌,九宫无忌,姜太公到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万事顺利,天煞地煞退,年煞月煞退,日煞时煞退,姜太公部下一千二百凶神恶煞,火速退避,万祸消尽,转凶化吉,吾奉太公仙师急急如律令
念完以后,
向虚空存想中的姜太公三鞠躬,便可。


茅山送替身法

动作:
1、做草人,脸用白纸画一个贴到草人上头;
2、在病人身上来回晃动,边念咒边晃动,咒毕放到水碗上,送
出去,送到喜神方。

咒语:草人本是通州人,正月清明你出家,来到凡间来替难,白纸为你面,五色纸为你身,未开光便是纸,开了光便神通,开你左耳听阴府,开你右耳听阳间,开你左手提钱财,开你右手提灾殃,你到凡间来替难,你到凡间来替怨,×××的三灾八难你来替,要刑刑大山,要克克大海,带走五鬼星,弟子送你速回深山老林。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金丹飞盖超西极,东华整服朝上帝。

鸿炉发香凌太清,吸丹景,饮黄月。

天矜乃致白日升

三皈五戒慨论

天尊曰
: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

持之者

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

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

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
积功归根

五戒

衡量道教徒的标准首先就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道教徒最基本的规戒,初入道者必先遵依。

确定一个真正的道教徒,须从拜师那天开始,亦称皈依了三宝,受了小戒。

入正统道教的师承法脉、确定你为三宝弟子,师承法脉不清,则不能算正式的道教徒。

所谓三皈,就是“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

“道”者“理”也,天地一理,宇宙万类生化,皆由无极而生,先天落后天,化而为万殊,渐堕入沉沦。

我们出家人一心向道、求道、入道、皈依道,追寻的是先天大道,由后天返回先天,超出三界,了悟生死,不受五行的拘束。

邱祖告诉我们“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滅者,形也;无生滅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

所以,修道以此为核心,为修炼的源头。

但道本无形无名,要明白真道,必然要在经文当中去寻求,借经明义,所以要皈依经。

“经”者“径”也,亦即路径,也就是修道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入道的指南。

经文里面都是仙真、圣贤劝世的良言,人生哲理,穷理尽性
;又有我们修行的法则与阐释大道的真谛,比如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是“道”的总纲,后面八十章主要就是讲“道”的体与用,贯穿宇宙方方面面;我们日诵早课里面的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与玉皇心印妙经,就是点明了我们出家人要修的性功与命功。

修道者当然应该勤读精研,并且遵循奉行,这是“皈依经”的意义。

在修道、研经的过程中,或者在日常的行持中,我们往往有在实际的修炼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或对经典的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师父的指点,就要虔诚的皈依师。

所谓“自古丹诀真师授,不立文字心传心”,虽说大道无私、常与善人。

但大道的传承,自古至今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有了恩师的接引,才不走冤枉路。

我们才有可能走上修真悟道的直通车。

既然从师、必听从师命,遵循师训,以诚感师恩此即“皈依师”也。

我们的祖师、前辈们都是修行的“过来人”,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

比如我们的邱祖说“吾侍重阳师三十载,未沐一言之悔,若起嗔心,久为下类矣,惟鞭策之甚真。

为爱我之切,故归化时,方有此子,可教吾宗,赖以大行之句,后复得道兄丹阳马大师接引。

然后还山炼心育性,三遭磨难而不为动,没于洪水而不知。

虎卧于旁而不畏。

初心真、久之心空,心空性见。

而大事完全矣。

遂出山度世化人,帝王礼拜、三宫奉侍、燎望问道,至礼也,吾告之以清静无为。

上帝好生一代仁厚之风…”从此一段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邱祖侍奉师父三十年,但师父并没有传于他任何东西,他不但没有半句怨言,反而认为师父是在考验他、爱护他;最后得到师父的嘱咐,让他的师兄马丹阳祖师接引他,成就大道。

故而,我们道门有句话说明师之恩,胜过父母。

明师就是再造父母,父母给于的生命不过百年,若得明师指点,修成大道,与天地同寿,是何等的自在快乐,所以修道之人必须尊师重道,发大宏愿,志诚感格,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二六时中,念念在道,既经得起魔考,又要积功累德,以平常心待人,常养无为之道,何愁大道难成!
皈依了三宝,必须首持五戒

五戒








道教的戒律按“
积功归根五戒
”,老君戒经曰:“一切众生,含气以上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依次五戒为“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酗酒
”。

一.

不杀生
”世上生灵,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不论天上飞的雀鸟、水里游的鱼虾、陆上走的动物甚至蚂蚁昆虫之类,只要是一个生命,修道人都应有爱护怜悯之心,珍惜它的小生命,要有一种恻隐之心,都不应有所杀伤。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门之士体察天地之心,故以杀生为戒。

要不杀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持斋素食,常存善念,不得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所以要求道教的全真之羽士一律斋戒,免除恶孽,广结善缘。

二.不偷盗
”偷盗实际是心里的贪念在作祟,戒偷盗,其实就是戒贪心和不道德的行为。

曾记得我的恩师讲过,没经人允许,取走一张纸和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趁人不在顺手牵羊,同属于偷盗的范围。

有个别的人,往往喜欢占人家的便宜,让别人吃亏,而沾沾自喜,谁知正犯下偷盗的恶行,道门中人对此应该从心地绝对戒除。

三.

不邪淫
”意思是相当明白的。

所谓,淫邪之毒害人最深,随意放纵情欲,滋生淫念,最终丧失理智,小则毁人名节,大则害人亡家,犯下不可挽回与弥补的罪孽。

特别是对修道人来说邪淫妄念一动,精气神三宝皆损。

令多年修行一朝丧尽,可说是五戒之中最要警惕的一条了。

故修道之人一定要从心地下功夫,全凭慧剑,斩断妄念和痴心,放下一切,正身修心,才能彻悟大道。

四.

不妄语
”不妄语即不是亲身耳闻目睹、不真正了解因缘,不得说,其实也要求“非礼勿言”。

首先要不说谎、不口是心非、不欺骗、不迷惑别人。

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口出狂言,做诚实忠信之人;另外,不怨天、恨地、尤人,不呵风骂雨,不毁谤他人等等,都属于不妄语的范围。

所以说做人应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至于修道之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所以道门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亦是说明“不妄语”之义。

五.

不酗酒
”简而言之,就是喝酒乱性,酒乃穿肠毒药,最易引起酒后失德,借酒发狂,酗酒闹事,丧失理智,造成不良后果。

在道教养生方面来说,酒伤肝,过则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修行,故戒之。

当然,若酒用于治病或礼仪之需,则另当别论。

这是我对“三皈五戒”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简要概括。

三皈依
云: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灵官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

1.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

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2.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

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3.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

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道经师三宝者,人人须臾不可背离!不管你是否信仰道教,他都是客观存在的。

天地人,一切有物质的存在都是本道而生。

道宝,本指宇宙虚无本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自我身心魂魄皆为大道之造化,乃敢不回向皈依道宝?若不知皈依道宝,就等于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

经宝,凡人要学道悟道,需从经文中了然,因循而入。

若无经宝,则不可窥探道之奥妙,前途黑暗,无有了期,故必要皈依经宝。

师宝者,就是师父,老师,前辈,就是指引你明白经文引导你修大道,超脱生死的神仙、圣人、道人或其他指引你走出迷津的任何人。

故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尊师重道,本我道之自然!道、经、师三宝其体为一,分而为三。

大道一气化三清,道在此、经在此、师亦在此。

化而顺之,由道而经,由经而师,由师而普渡有缘。

道经曰:五戒在


五纬
,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


五岳
,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


五行
,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


五帝
,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


五脏
,五脏失戒则性发狂。

道祖曰:“此
五戒失一,则命不成

是故
不杀
者,乃至无有杀心。

不盗
者,乃至无有邪取。

不淫
者,乃至无有邪念。

不酒
者,乃至无有暴力。

不妄语
者,乃至无有泄漏。

如是可谓成也”。

又曰:“祗要信士,在家或出家,奉持五戒,尽身尽命,终不毁犯。

又能日夜勤诵真经,求取经中妙义,苦行精进,仁恕布施,舍身救物,便能成真、成道、成圣”。

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

教民以五戒
:存

不杀,正

不盗,法

不淫,明

不酒,德

不妄语。

五戒是入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

同时也能提升国人的道德价值观,补国家法律之不足。

如能持此五戒,便能益寿延龄,得天神护佑。

根据以上所讲,作诫词四言,与大家共勉:
五德慎执戒,慈悲渡众生。

真师讲明经,经径通大道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昔週之末,<赤皮>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

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

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

又传一百七十卷,十部。

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羌,遂复得道,拜为真人。

今琅琊有木兰树,干、帛二君所治处也。

幽王时,老君教胡还当入汉中,过琅琊,干君得见老君。

老君谓干君曰:吾前授汝,助人救命,忧念万民,拜署男女祭酒,广化愚人,分布弟子,使上感天心,下动地祗,当令王者欢心。

而自顷以来,吾遥从千万亿里观之,诸男女祭酒,托老君尊位,贪财好色,擅色自用,更相是非,各谓我心正,言彼非真,利于供养,欲人奉已,憎恶同道,妒贤嫉才,骄恣自大,禁止百姓,当来从我,我道最正,彼非真也。

皆不当尔,故来相语。

干吉稽首,再拜伏地,叩头百下,唯唯告曰:太上从今日已去,不知当何由去?诸男女祭酒之重罪,令祭酒辈空活,既蒙道祐,可得升仙,寿终之后,不入九地下牢之苦。

非但祭酒,复其万民。

万民无知法则,祭酒之罪,臣之过咎,实在于己也。

唯愿太上赦既往之失,署臣修将来之善耳。

臣干吉死罪,死罪。

老君曰:可正安意定,坐。

吾恐大道浇季,万民丧命。

一二祭酒,死入九幽之下,不足痛也。

吾但念万民痛耳。

汝当善听,记录心中,当为后世作法则,敕诸男女祭酒,令改往行,从今之善。

老君曰:人生虽有寿万年者,若不持戒律,与老树朽石何异?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补天官,尸解升仙。

世人死有重罪,无益魂神。

魂神受罪耳。

祭酒明奉行之。

乃曰,诸祭酒各明听,天下万民,无有长存。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

日出则没,月满则缺。

从古至今,谁能长存者?唯道德可久耳!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时亦善,诸贤亦善,师甲亦善,弟子亦善,万神备具,吏兵皆到,今吾以诸贤故,念万民之命,故授王甲禁戒重律。

当三遍读之,然后说戒曰:。

第一戒,不得多畜仆妾。

第二戒,不得淫他妇人。

第三戒,不得盗窃人物。

第四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

第五戒,不得妄取人一钱已上物。

第六戒,不得妄烧败人一钱已上物。

第七戒,不得以食物掷火中。

第八戒,不得畜猪羊。

第九戒,不得邪求一切人物。

第十戒,不得食大蒜及五辛。

第十一戒,不得作草书与人。

第十二戒,不得多以书相闻。

第十三戒,不得以药落去子。

第十四戒,不得烧野田山林。

第十五戒,不得以金银器食用。

第十六戒,不得求知军国事及占吉凶。

第十七戒,不得妄与兵贼为亲。

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

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草花。

第二十戒,不得数见天子官人,妄结姻亲。

第二十一戒,不得轻慢弟子,邪宠以乱真。

第二十二戒,不得贪惜财物。

第二十三戒,不得妄言绮语,隔戾嫉妒。

第二十四戒,不得饮酒食肉。

第二十五戒,不得多积财物,侮蔑孤贫。

第二十六戒,不得独食。

第二十七戒,不得贩卖奴婢。

第二十八戒,不得破人婚姻事。

第二十九戒,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

第三十戒,不得自习妓乐。

第三十一戒,不得言人恶事,猜疑百端。

第三十二戒,不得言人阴私。

第三十三戒,不得说人父母本末善恶。

第三十四戒,不得面誉人,屏处论人恶。

第三十五戒,不得以秽污之物调戏人。

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

第三十七戒,不得独与宗族为亲。

第三十八戒,不得轻疏佗人之尊长。

第三十九戒,不得自杀。

第四十戒,不得劝人杀。

第四十一戒,不得别离他人家口。

第四十二戒,不得因恨杀人。

第四十三戒,不得投书譛人。

第四十四戒,不得自用。

第四十五戒,不得自贵。

第四十六戒,不得自骄。

第四十七戒,不得妄凿地,毁山川。

第四十八戒,不得恶言骂詈。

第四十九戒,不得以足踏六畜。

第五十戒,不得掩人目。

第五十一戒,不得以厌治病。

第五十二戒,不得希望人物。

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泽。

第五十四戒,不得评论师长。

第五十五戒,不得裸形露浴。

第五十六戒,不得轻慢经教。

第五十七戒,不得慢老人。

第五十八戒,不得观六畜交阴阳。

第五十九戒,不得调戏于人。

第六十戒,不得持威势凌人。

第六十一戒,不得阿党所亲。

第六十二戒,不得带刀杖若军中,不从此律。

第六十三戒,不得多作门户,别离居处。

第六十四戒,不得起瞋恚。

第六十五戒,不得骂人作奴婢。

第六十六戒,不得立小便。

第六十七戒,不得黥奴婢面。

第六十八戒,不得咒人命死败亡。

第六十九戒,不得快人死败。

第七十戒,不得乱纵行游。

第七十一戒,不得张目视人。

第七十二戒,不得舌吐向天。

第七十三戒,不得横求人物。

第七十四戒,不得强乞,扰乱百姓。

第七十五戒,不得为世俗人赋敛。

第七十六戒,不得为世俗人作礼头主。

第七十七戒,不得为人图山立冢宅起屋。

第七十八戒,不得上知星文,卜相天时。

第七十九戒,不得渔猎,伤煞众生。

第八十戒,不得淫泆佗妇,别离夫妻。

第八十一戒,不得视弟子偏颇,视弟子当如其子。

第八十二戒,不得夺人瞑中火。

第八十三戒,不得驰骋世俗,吊问死丧宜密哀恤之。

第八十四戒,不得与俗人共相群党,更相嘲毁。

第八十五戒,不得败人成功,言是己德。

第八十六戒,不得择好室舍好床卧息。

第八十七戒,不得訾毁人物,以为恶。

第八十八戒,不得自举已物以为好。

第八十九戒,不得令惊怕,令人恐悸。

第九十戒,不得择人饮食,为好恶说。

第九十一戒,不得为人往来恶言。

第九十二戒,不得以县官中伤人民。

第九十三戒,不得预人间论议曲直事。

第九十四戒,不得强取人物,以为恩重。

第九十五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第九十六戒,不得轻行妄游,日月驰骋。

第九十七戒,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

第九十八戒,不得笼罩鸟兽。

第九十九戒,不得穿人家壁,窥看人家内妇女。

第一百戒,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

第一百一戒,不得塞池井。

第一百二戒,不得欺诬老人。

第一百三戒,不得妄发读人书。

第一百四戒,不得诱枉良人为奴婢。

第一百五戒,不得积聚财宝,以招凶祸。

第一百六戒,不得贪恋居家。

第一百七戒,不得藏埋器物。

第一百八戒,不得破坏见钱。

第一百九戒,不得在平地然火。

第一百十戒,不得施枪棘著道中。

第一百十一戒,不得多言弄口舌。

第一百十二戒,不得以书字之物自投埋于厕前。

第一百十三戒,不得向佗神鬼礼拜。

第一百十四戒,不得多畜世俗占事之书及八神图,皆不得习。

第一百十五戒,不得与兵人为侣。

第一百十六戒,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中。

第一百十七戒,不得与寡妇亲爱。

第一百十八戒,不得祠祀鬼神,以求侥幸。

第一百十九戒,不得为人多作忌讳。

第一百二十戒,不得自多忌讳。

第一百二十一戒,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

第一百二十二戒,不得妄假举人物,以为礼赂。

第一百二十三戒,不得为人保任券契、买卖田宅、奴婢之事。

第一百二十四戒,不得与淫泆之家更相往来。

第一百二十五戒,不得炼毒药著器中。

第一百二十六戒,不得作恶厉声,常当喜笑。

第一百二十七戒,不得为人作辞讼,知人官事。

第一百二十八戒,不得求密谋之书读之。

第一百二十九戒,不得妄鞭打六畜群众。

第一百三十戒,不得无故走马驰车。

第一百三十一戒,不得以手团食,残啮众肴。

第一百三十二戒,不得惊鸟兽。

第一百三十三戒,不得向弟子评论人家食饮善恶。

第一百三十四戒,不得妄开决陂湖。

第一百三十五戒,不得自炫治病,病家自当来请求乃可往之。

第一百三十六戒,不得独行,行与人俱。

第一百三十七戒,不得为人谋合私利。

第一百三十八戒,不得广求宝物。

第一百三十九戒,不得带女人入山,皆应别歧异室。

第一百四十戒,不得叛本逐末。

第一百四十一戒,常当设供养,勿作难易。

第一百四十二戒,常当念清俭法,慕清贤鹿食牛饮。

第一百四十三戒,常当慎所投止,先行视之,勿所惊触。

,第一百四十四戒,常当回向正一,不得俗事。

第一百四十五戒,常当立大意秉志,不得杂犯负违三尊教命。

第一百四十六戒,常当勤避嫌疑,不得欺父母,罔君师。

第一百四十七戒,常当勤求长生,昼夜勿常,不得懈慢。

第一百四十八戒,常当勤避恶处,勿贪禄苟荣利。

第一百四十九戒,常当勤服气断穀食,为不死道,不得贪于饮食。

第一百五十戒,常当勤避凶人,不得弃背朋友。

第一百五十一戒,不得每饮食从一边起,及叹吒言其美恶。

第一百五十二戒,每烧香当为万姓请愿,令天下太平,不得为已。

第一百五十三戒,凡人呼汝为祭酒,汝勿顾畏人,自作轻躁为百姓所不足。

第一百五十四戒,每得人食,常当祝愿,令主人得福,一切饱满。

第一百五十五戒,常时无事,不得多聚会人众,饮食狼藉。

第一百五十六戒,常时无事,不得妄受人礼敬。

第一百五十七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

第一百五十八戒,若入佗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

第一百五十九戒,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第一百六十戒,凡至人家,不得希望主人饮食。

第一百六十一戒,不得与女人同行。

第一百六十二戒,不得与男女冥室中共语。

第一百六十三戒,凡衣物不得过畜三通。

第一百六十四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第一百六十五戒,凡天时灾变,水旱不调,不得患厌及其评议。

第一百六十六戒,凡居世人并恶多善少,不得悒悒,道自护法。

第一百六十七戒,若人有骂汝,汝但听服,不得应答。

第一百六十八戒,若人侵谤汝,汝但当自启白大道,不得忧怖,以损精神。

第一百六十九戒,若人以恶向汝,汝重以善往报之,不得怨尤。

第一百七十戒,若人有持物与甲,而乙不得,不得便恨人不与己。

第一百七十一戒,若人为己声誉勿喜,为己毁辱亦不得嗔怒。

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三戒,若见杀禽畜命者,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四戒,凡食物见膻败,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五戒,凡不知所从来物,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六戒,不得绝断众生六畜之命。

第一百七十七戒,若能食菜最佳,而不得食向王者。

第一百七十八戒,不得言己能,崇贤重圣,吾当度汝,汝遇真仙。

第一百七十九戒,若行无居家可投,便止宿树木岩石间,讽诵一百八十戒文,神自营卫汝三重,兵贼鬼虎不敢近汝,不得少有怠慢。

第一百八十戒,若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五拜神真,成汝清志,不得转退。

老君告弟子曰:“往昔诸贤仙圣皆从得道。

道本无形,从师得成。

道可师度,师不可轻。

”弟子稽首再拜,受命而退。

老君说五戒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法之根。

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得经得法,永成道真。

于是尹喜闻受既已,再拜而问:何故有五?老君曰:五者摄一切恶,犹天有五精,以摄万灵;地有五行,以摄群生;人有五藏,以摄神明。

戒者防也,防其失也。

失而不防,则三涂盈逸,天人虚空,是故五也。

尹喜问曰:大乎戒也,何故失也?老君曰:本得无失,而得,亦无所失“本得无失”为前身过去已得此戒,故于今身而无失也。

而今身有失者,前身无戒,或有而违犯,故有失耳!虽有失而于今得受持者,则见生无失,后身复善。

故“既失而得,亦无所失。

”前颂云:世世受大福,即此义也。

尹喜所问一失,而并举二失答之,是对其后问,顿显前身此生后身也。

明人禀道,本自无失,义见经中。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

老君曰:是五,戒于此而顺于彼。

故煞戒者,东方木也,受生气,尚于长养,而人犯煞,则肝受其害。

盗戒者,北方水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

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沴。

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阴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

妄语戒者,中夹土德,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

五德相资,不可亏缺。

老君曰:此五失一,则命不成。

是故不煞者乃至无有煞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不饮酒者乃至无有势立,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漏泄,如是可谓成也。

老君曰:戒中淫酒,能生五恶。

戒者,戒恶也。

世之男女欢淫,罹于骨肉。

上慢下暴,毁灭天德,沉醉争讼,祸命辱身。

妄诈欺诳,罔有所由。

六亲相盗,非但于他。

煞害众生,利养身口。

如此等辈,见生受业,永坠诸苦,备加五恶,无有休限。

如有出者,当在边夷,短命伤残,夫妇丑恶,及不贞廉,贫穷冻露,在处不安。

如有财畜,为人所夺。

言说不信,人所不亲。

意虑惽塞,众所慢轻。

化胡经十二戒老君曰: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

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

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戒之勿骂詈,言当禁咒舌。

骂人为自骂,咒人为自杀。

戒之勿欺诈,言当有成契,欺人为自欺,华词为负誓。

戒之勿为盗,见利当莫取。

所利为赃罪,贪利更相害。

戒之勿淫泆,常当与色绝。

阴形相感动,子命为夭折。

戒之勿悭吝,有物无过惜。

富饶当施惠,悭贪后受厄。

戒之勿刚强,当可自屈折,强者必先摧,刚者必先缺。

戒之勿视听,耳目当常闭,远视令精散,极听神溃乱。

戒之勿言语,其口常当吸,语烦则费炁,多言则有失。

戒之勿恚怒,心对当莫发,金木水火土,五行更相伐。

戒之勿淫祀,邪鬼能乱真,但当存正念,道气自扶身。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检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煞,愍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真让义,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巳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真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忠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得?自人胜已,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恭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关乱口舌,评详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说戒喻曰:“譬如有人持漆槃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魔贼,即从此人乞索漆槃。

其人听已,思惟念言:‘我今若与,必定没死。

’于是答言:‘今者魔贼,汝宁煞我,漆槃叵得。

’魔贼复言:‘汝若不能全与我者,恩惠其半。

’是人犹故,心存不与。

魔贼又言:‘汝若不能惠我半者,请愿与我三分之一。

’是人又言:‘宁当俱死,终不与槃。

’魔贼又言:‘唯愿大慈,哀愍我等,施我手宝。

’是人思惟,即自念言:‘是我宝者,终不与汝。

’魔贼又言:‘若复不能与我宝者,我今饥穷,众苦所逼,愿当济我,如微尘许。

’是人复言:‘然我今日,方当渡海,不知东西近远云何?若当与汝,我今身者,大海之难,何由得往?又恐中路没水而死,恨复何及?’善男子、真人、童子,护持禁戒,亦如彼人护惜漆槃,不与魔贼。

善男子、真人、童子,如是守护,微妙净戒,亦复如是。

魔贼又言:‘汝当信我,终不相欺,但舍漆槃,护持馀槃,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其人尔时应自念言:‘我今宁没海中,终不毁槃。

’魔贼又言:‘汝若不能毁漆槃者,可欲汝毁手上宝珍?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如是其人亦复不毁。

魔贼又言:‘汝若不能舍手宝,亦可舍汝明珠,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尔时其人亦复不舍。

尔时魔贼思惟良久,反面而退。

于是其人乘漆槃行,得到彼岸。

思惟念言:‘我今行者,魔贼来难。

我执漆槃,坚固不舍,得到彼岸,当由我心牢固不舍。

如是漆槃、手宝、明珠、足下金铛,护持坚固,起造成库,安者宝槃。

善男子海空智藏,若有众生护持海空微妙净戒,坚持牢固,亦如其人护持宝槃,亦复如是矣。

”卷三
说百病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

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

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

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

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

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

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

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

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

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

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

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

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

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

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

威势自忄胁是一病。

语欲胜人是一病。

贷不念偿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

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

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

以功自与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

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

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

以贵轻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

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

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

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

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

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

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著人是一病。

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

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

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

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

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

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

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唝嗃是一病。

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喻是一病。

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

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

摘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

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

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

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

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

喜禁固人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

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

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

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

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

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

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

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

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

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喑是一病。

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擿捶是一病。

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

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得是一病。

强夺人物是一病。

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崇百药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

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

所谓百药者:体弱性柔是一药。

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

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

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

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

好相申用是一药。

为人愿福是一药。

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蔽是一药。

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童蒙是一药。

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一药。

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

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

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卑微是一药。

不负宿债是一药。

愍慰笃信是一药。

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

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

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

推好取丑是一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

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

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

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

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

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假乞是一药。

崇进胜已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

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一药。

不好阴私是一药。

得失自观是一药。

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

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

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不假推是一药。

施不望报是一药。

不骂畜生是一药。

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等是一药。

心静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

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

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

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

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

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

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

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

恬惔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文是一药。

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

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

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惔无欲是一药。

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

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

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

不烧山木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

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

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

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心愍念是一药。

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

因贵为惠是一药。

老君曰:此为百药也。

人有疾病。

皆有过恶。

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

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

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

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

度形而衣,量分而食。

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

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初真十戒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独拔常伦。

若慎终如始,精至修练,当福延七祖,庆流一门。

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于是乎,开度之时,宜受初真之戒。

其戒有十尔,当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五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羌,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七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能保此十戒,始终无亏,则天道佑之,神明辅之,欲求凶横,不可得也。

若朝为夕替,泄慢正真,自贻其殃,无怨咎于高灵也。

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勖之。

清戒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云:凡受戒及经毕后,月晦日半夜,不可不斋。

斋则清戒。

清戒竟夜,诵之百遍千遍,限外无数。

未堪如此者,不可减九遍。

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

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不须高声,心口相知,在人众中,勿发于口,审能感通上圣。

下卷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从前未受戒者,受箓之后,依次受之,诵习通利,恒存思行持意不谬忘,则不犯科。

未受录之时,无所呼召。

受录已后,动静呼神。

不行戒者,呼之不至。

破戒之人,吏兵远身。

还上天曹,考官便逮。

致诸厄疾,公私灾横,轗轲衰否,所作不成。

成功立德,舍暗入明,施善禳恶,以吉除凶,要在行戒,神即佑之。

戒有别文,精详修习。

或有不解,或有遗忘,或有谬误,或冒禁故,或尊上逼迫,或畏死犯之,皆是招愆,悉名破戒,即应忏悔,首谢自新也。

凡违戒者,背负鞫言,协道信邪,杂事佛俗,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惑障缠深。

师三诲之,必能改革,守一不回,召神有效。

三诲不悛,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箓。

入佛奉俗,及元所事,师慈愍之,不追咎责。

怨怼事他,弃本逐末,虽名奉道,实犯正科,诸官不得容受,积久知悔,更立功乞还,许依听升迁矣!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凡修上清之法,不得北向及本命之上二处便溺,触忤玉晨,秽慢本真。

五犯不得入仙也,十犯被考左官,死入地狱三涂之中,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明之科,佩带真文,出入三光,及宜卧息不得露头,不著巾帽,及脱衣露形,毁慢身神,耻辱真文,令真灵远逝,空尸独在。

三犯不得入仙也,五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极明科,妄入殗秽,哭泣悲泪,吊问死丧。

五犯伐功断事,不得入仙也。

十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凡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学太一事,皆禁见死尸血秽之物。

当以真?硃一铢,散入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微咒曰:三元上道,太一护形。

司命公子,五神黄宁。

血尸散灭,凶秽沉零,七液缠注,五脏华生。

令我仙度,长身利贞。

凡道士受学长生法,不得称死事。

称死事者,则生气变动,不居常宅;故炁运入,魂神离弃。

是以恶炁游尸陈,其间孔矣。

持病将死之渐也。

云: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不可更相克贼。

更相克贼,则生灾起祸也。

夫消灾散祸,不得用本命行年,如用本命行年,贼害汝身。

金书仙志戒夫学仙之人,勿北向便曲,仰视三光。

勿北向理发,解脱衣裳。

勿北向唾骂,犯破毁王。

破谓岁下辰也,王谓王炁之所在也。

勿怒见日月星辰,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物,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恶事,勿以八月四日市履屐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也,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三日不斋烧香念仙也。

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为重罪矣。

或令人三魂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恶之时也。

是以恶梦交于丹心,妖魅乘其硃阙,精液触犯神真,烦恼流变多禁,莫识其术。

子能奉修,则为仙才,不奉天禁,则为伤败。

受法之身,不入产妇之户及不见尸者,谓异处断隔于来往,则乃朝礼无废,不拘日数之限。

若家无隔异者,四十五日外,方得朝礼。

下卷云:协道信邪,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算。

云:凡修太一之事及行上法存神之道,慎不可见尸及血秽之物。

见一尸则一年不得行事,又却倾一年之功。

然此帝一之科常,却罚于既往,又进塞于将来。

若一年三见尸者,则罚功断事各三年也。

若过见二十四尸者,皆不得复行太一,以求仙也。

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之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炁,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馀精,常栖于履屐之下。

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已之炁,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犯触,以惊三魂。

凡道士吐纳和炁,存神服霞,修求长生之事,慎不可食五荤之菜,及为酒色之病败也。

在家居士修行应该注意什么,居家修行第四十五天

是故古之神人云:五荤为伐藏之斧斤,酒色为丧身之棺廓。

夫能断斧斤之所伤,塞棺廓之死宅者,然后可以陟长生之途径,渐神仙之蹊路乎!凡存修太一之事,欲有所礼愿,慎不可叩头。

叩头者,则倾九天,动千真,神官回覆,泥丸倒悬,天帝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

数如此者,则存念无益,三真弃宫,七神漂散,玄宅纳凶,是为太一五神之至忌也。

故古之真人,但心存叩头,运精感而行事,不因颊颡以祈灵也。

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礼拜。

礼拜亦帝君、五神之所忌也。

若有所精思行礼愿之时,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

上清大洞戒凡修雌一之法,不得哀哭。

哀哭感则五神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神丧精亡,灵真去身,空尸独立,复何仙冀哉?不得见尸,一年不得行事,却倾一年之功。

若一年见三尸者,则三年不得行事,亦却三年之功。

见二十四尸,子失道矣。

前文太素亦与此大同小异矣。

亦不得言称死事,恚怒愿己之死,言满四十,不得为真人,以为弃生之罪,三年身亡灭矣。

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华好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飚,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

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灵宝戒云:玄功之人,常布衣草履,不得荣华之服,犯者失道。

祖父母、己父母、同法可拜,不同法不得拜,叔伯以下,不同法亦不得拜,犯者身亡。

父母吉会,不得预坐。

父母兄弟妻子同契,虽有骨血之亲,皆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

其法不同,皆为尸秽,犯者失道。

夫妻不得同室而寝,若邪念在心,长失道矣。

自非同盟,不得同室而寝。

自非同契,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同衣而服,犯者失道。

凡身荷仙官灵箓,不得妄拜妄哀,不得妄哭。

凡于父母、国君、官长二千石剌史三,公皆设敬,不得即误礼拜。

受持八戒斋文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

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

故第十二云:夫斋以齐整身心为急。

身心齐整,保无乱败。

起发多端,大略有八: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

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

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

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

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

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

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

八者,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今日善男子、善女人等人,若能不犯此之八事,则八败无从以起,则八成自然而立。

立久不失,则延年保命,神通洞达。

是故斋者,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必速,皆如所期也。

今请受既毕,再拜起,奉戒而退。

经名:太上经戒。

撰人不详,约出朴南北朝。

慕集上清、灵宝及天师道戒律六种。

一卷。

底本出处:洞神部戒律类。

参校本:卷三十八
十戒
云:道言,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亿万众,处处周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首。

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不起,百谷成熟,皆由道恩,非自然也。

何以报道?罔极之恩,唯当倾心尽意,恭敬供养,造立宫观,香花灯烛,晨夕礼诵,斋戒悔过,以求福佑。

於是天尊命巨灵仙人而告王曰:子为一国之主,天下所推,凡间之贵,不先於此,但以正法治化,不枉人民,亦足功感上天,何烦秘要?
秘要之道,卒难可闻,然秘要之阶,不过慈善,慈善之法,不违科戒。

戒有多种,人亦多品。

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

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

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

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制。

下品之中,复有二品:
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防保,令无越逸。

下品者,身同禽兽,虽有人形,而无人心,纵受其戒,终无所益。

今且受第二中戒,十种科禁。

入道初门,诸人闻说,欢喜抃蹈,悉皆俯伏而奉戒言。

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第二戒者,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

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

第四戒者,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妇女。

第五戒者,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

第六戒者,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

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

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

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

第十戒者,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右此十戒当终身奉持。

大戒上品并序
云:太极仙公於天台山静斋念道,稽首礼拜,请问太极法师徐来勒曰:弟子有幸,得侍对天尊,自闻微言,弥纶万劫,洞观道源,过泰之欢,莫有谕也。

顾玄少好神仙,白日飞腾之道,必想上圣,恒以髻鬣,大经微远,妙赜难通,将禀口诀,释我冥津,洞畅虚漠,有无都尽矣。

近而未究人生宿世因缘,本行之由,今愿天尊觉所未悟。

是时太上玄高真人啸味步虚洞章,欢然含豫辉金颜而言曰:子以累劫念道,致太极玉名,寄慧人中,将独步玉京,超逸三界,巍巍乎太上仙公之任矣,故慈心於天人,念度於后学也。

常以外身济物,有德而弗名,玄都所诠,谅不虚矣。

而谓大极真人曰:卿受太上虚皇道君之教,为其师保,亦必尽教以高上大洞之渊赜也,岂俟彼多陈乎!吾受任忝为都教之法师,至於执卷由子矣。

太极真人答曰:此童真之人,名刊金简,才质清远景秀,太上玄微洞虚,故当为仙公之任,弘道大度者也。

吾忝受教化,愧不足为彼宗匠。

太上有命,何敢不倾报哉!众妙之统,仰赖於法师矣。

太极真人又曰:夫道,无也。

弥纶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乃复有也,因有以入无,积念以得妙。

万物芸芸,譬於幻耳,皆当归空,人身亦然。

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

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也。

此实由宿世本行,积念累感,功济一切,德应万物。

因缘轮转,罪福相对,生死相灭,贵贱相使,贤愚相倾,贫富相欺,善恶相显,其苦无量,皆人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物所为矣,正由心耳。

此对既锺,亦难脱也。

弱丧之徒,信道者少,宿命者多。

不积善定念,修德理身,而欲忽德忘身,强求外物,其可得哉!既已不克,莫不伤身矣。

故有道之士,取诸我身,无求乎人。

道言修身,其德乃真,斯之谓也。

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缘上仙也。

子有宿命,是以见此经。

其文隐秘,立信效心,然后而传,不可妄示,不信必发异念,异念既生,彼此获罪,是故藏之於无待,有应为仙王者,乃告焉。

是时云龙踊跃,诸天散华,飞香奏烟,山海静波,触类窜默,鬼魅消亡,神魔降伏,五苦俱解,长离地狱,恶者返善,信顺受福尔。

乃命太极侍经仙人刘文静,披云辊而授经也。

太极真人曰:宿世礼奉经师,口诵身行,布施厄困,愿乐三宝,君亲忠孝,远纂山水,柄憩贤儒,虚心有道,烧香散华,护度一切,修道补过,信顺宿命,静思忍情。

其行也,上可升仙度世,下可输转富贵,生为人尊,容貌伟秀,才智清远,为人之道,莫不具足。

夫居世富贵,笑於贫贱,今报以贫贱。

居世好杀,今报以伤杀。

居世轻易笑於丑陋,今报以丑陋。

居世聪明不教於人,今报以顽塞。

居世常康笑於困病,今报以滞疾。

居世不信通,笑於经教,今报以下愚,长与道隔。

女人居世,夺人婿者,今报以少寡。

男子居世,诱人妇女,今报以鳏独。

居世发心为夫妻,而后世不得俱生人道,死为鬼魅,今报以本念,成於邪病。

自非大法,莫有解其宿缠而消此邪病矣。

夫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师保、朋友,皆先世所念愿,为因绿展转相生,莫不有对者哉,故曰倚伏难穷矣!唯学仙道士,当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

能知是者,始可与言学道之本也。

若见居家妻子,当愿一切早出爱欲,摄意奉戒。

若见饮酒,当愿一切制於命门,以远祸乱。

若见彩女,当愿一切守情忍色,志慕贤贞。

若见淫人,当愿一切除弃邪念,翘心禁戒。

若见妇人,当愿一切忍割浮华,乐道自娱。

若见贞人,当愿一切履信正化,日入法门。

若见众人,当愿一切推仁无争,怀道安世。

若见善人,当愿一切时刻存念,仰轨其道。

若见恶人,当愿一切弃凶即吉,不犯王法。

若见贫人,当愿一切损身施惠,后受大福。

若见富人,当愿一切救济万物,世世受禄。

若见贵人,当愿一切承其教旨,悉令典训。

若见贱人,当愿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为。

若见帝王,当愿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

若见主相,当愿一切受其教制,四方归仁。

若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

若见王子,当愿一切日歌太平,系国承家。

若见贤人,当愿一切履行其德,道为世宗。

若见法师,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无为。

若见栖山道士,当愿一切悉见法门,速得升仙。

若见教化,当愿一切亲受圣教,皆为渊博。

若见圣人,当愿一切尊礼侍见,诸国并瞻。

若见仙人,当愿一切真道悉成,飞升天堂。

若见城郭,当愿一切严整修饰,以道为基。

若见大国,当愿一切归宗慕德,若水注海。

若见小国,当愿一切知止虚冲,安其所居。

若见市朝,当愿一切群贤云萃,悉弘正道。

若见静观,当愿一切功德巍巍,天人得道。

若见斋戒行香,当愿一切道德日新,庠序雅正。

若见诵经,当愿一切尽上高座,咸闻圣音。

若见经教,当愿一切各各受读礼习,普行教化。

若见楼观,当愿一切洞观十方,无所隐藏。

若见高山,当愿一切智思无量,辅成家国。

若见柄憩茂林,当愿一切安居自在,应庇含识。

若见好学,当愿一切得成师宗,养徒敷教。

若见净手,当愿一切常执经书,无时暂辍。

若见善口,当愿一切耽味洞经,日新不厌。

若见动足,当愿一切超步三界,飞行上清。

若见静止,当愿一切灭景停真,安闲空寂。

若见饮食,当愿一切弃累入净,存得道味。

若见大藏,当愿一切除其灾害,施为福田。

若见疾病,当愿一切以道自安,免此苦厄。

若见死丧,当愿一切学道常存,济度三徒。

若见畋猎,当愿一切不为始终,入为无罪。

若见夷狄,当愿一切得生中国,不生边地。

若见少年,当愿一切及时学问,遂成学名。

若见老病,当愿一切以道摄生,不更衰老。

若见三光,当愿一切普明灵曜,间冥即消。

若见云雨,当愿一切惠泽盈溢,无所不宜。

若见素雪,当愿一切常居洁白,逍遥自在。

若见灵风,当愿一切韫怀披散,德流遐迩。

若见争水,当愿一切洗垢清虚,平等其心。

若见名香,当愿一切受慈芳今,众秽肃然。

若见好华,当愿一切乐散诸圣,相好具足。

若见车马,当愿一切得道无为,乘凤驾龙。

若见弦歌,当愿一切骯经叹法,以道娱乐。

若见福食,当愿一切无不饱满,世享天厨,德流后人,如水归海,宗庙禀长,常居贵盛,世与四辈,俱生王家。

若见散施,当愿一切祸灭九阴,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兴隆,七祖生天,子孙贤忠,富贵巍巍,所欲皆从,学道飞仙,驾云乘龙。

道士坐卧,常愿我等,四大合德,同体道真,长存玄都,师友自然,济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遥无为,洞观妙门。

礼经祝三首
真人口诀云:侍经仙童玉女,闻此祝皆欢喜而佑兆身也。

是大经悉用此祝而礼拜矣。

若冥心礼经者,亦心祝其文,乃上仙之秘祝也。

第一首乐法以为妻,爱经如珠玉。

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

淡泊正气停,萧然神静嘿。

天魔并敬护,世世受大福。

第二首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

天人同其愿,缥缈入大乘。

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输升。

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腾。

第三首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

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

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太极真人曰:学升仙之道,当立千二百善功,终不受报。

立功三千,白日登天,皆济人应死之难也。

施惠其人尤善矣!学道当令众行合法,广建福田,发大慈之心,动静常起道意。

能如是也,吐纳、服药、佩符,读经精进,终身不倦,岂有不得仙乎?人无此德,虽服药、佩符、读经斋戒,故终命而不验矣。

学士明思要言。

太极真人曰:立三百善功,可得长存地仙。

若一功不全,则更从一始,而都失前功矣。

常有其念在於心膂者,则是也。

若导人作善,即为善功也。

太极真人曰:常念啸咏洞经,修行大慈,先人后身,扬善化恶,断绝众绿,灭念守虚,心如太玄,为道是求,始谓能言神仙之道也。

太极真人曰:吾受昔太极智慧十善劝助德戒於高上大道虚皇,世世宗奉修行大法,度人甚易,此自然之福也。

太上以普教天人,令各得本愿,始入法门,长存无为,不受十苦八难罪对,罢散地狱,休息三官,日日宁闭,世世荣乐,咸脱罗网,后生安泰,天性恬然,所愿随其,得戒如上,以传贤信。

十善劝戒曰:劝助礼敬三宝,供养法师,令人世为君子,贤孝高才,荣贵巍巍,生为人尊,门族昌炽。

三宝者,谓道经师也。

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名法师也。

戒曰:劝助治写经书,令人世世聪明,博闻妙迹,恒值圣世,见诸经教,能诵章句。

戒曰:劝助建斋争治,令人世世门户高贵,身登天堂,饮食自然,常居无为。

戒曰:劝助香油众供,令人世世芳盛,香洁光明,容貌绝伟,天姿高秀。

戒曰:劝助法师法服,令人世世闲雅,逍遥中国,不堕边夷,男女端正,冠冕玉佩,称诸身饰。

戒曰:劝助国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贤儒,不受诸苦。

戒曰:劝助斋靖读经,令人世世不堕地狱,即升天堂,礼见众圣,速得返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备足,七祖同欢,善绿悉备,终始荣乐道法,转至将得仙道。

戒曰:劝助众人学经,令人世世才智洞达,动静威仪,常为人师。

戒曰:劝助一切布施,谏诤善事,令人世世寿考富乐,常无怨恼。

戒曰:劝助一切民人,除嫉去欲,履行众善,令人世世安乐,祸乱不生,病者自愈,仕官高迁,为众所仰,莫不吉佑,门户清贵,天人爱育,神魔恒护,常生福地。

太极真人曰:人之行恶,莫大於嫉杀、贪奢、骄淫也,若此一在心,伐尔年命矣。

挟之以学神仙者,不亦悲乎!太霄琅书十善十恶十善既行,十恶自息。

息恶行善,大慈德成。

是以上品戒云: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己济物,奉侍师主,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谏诤解恶,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教化童蒙,劝人作善,施为可法,动静可观,教制可轨,行常使然。

十善遍行,谓之道士。

不修善功,徒劳山林。

能信斯旨,勤寻诸戒。

戒部甚多,随绿所得,无数诸戒,无央科律,皆辅一神,摄於三业。

三业者,口身心也。

运动造作,善恶无量。

无量善恶,十为恶端:一者妄言。

二者绮语。

三者两舌。

四者骂詈。

此四口恶,返之则善。

五者贪爱。

六者窃盗。

七者奸淫。

此三者,属身。

八者嫉拓。

九者患瞋。

十者邪痴。

此三者,属心。

心业最重,为十恶根。

断绝十恶,修十善本。

实言直语,通和讲诵,谦让舍财,内外贞洁,庆赞惧喜,敬信三尊。

备此十善,十恶永除。

思微定志经十戒一者不杀,当念众生。

二者不淫,犯人妇女。

三者不盗,取非义财。

四者不欺,善恶反论。

五者不醉,常思净行。

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

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

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

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望。

经云:时有十二年少,处世间乐,日日相就,共作好食,酣饮嬉戏,或复论议持戒之难易。

天尊以道眼,遥见此人前世曾为人师,而秘吝经典,逮诸弟子,於道之心亦复犹豫,因此微绿,犹可度耳。

於是天尊化作凡人,从会中过,托之乞食,因悉共语诸年少辈,复论如初。

其中一人曰:我数随兄至安乐山,见诸道士,悉持十戒,肃肃甚佳,洎至於死,魂神所在,亦当不虚。

但其十戒,人持难悉从耳。

化人曰:持此甚易,违此甚难。

诸人问化人曰:云何持戒则易,不持返难?化人曰:立身如戒,上不畏天子,亦不畏鬼神,何谓之难?违戒之者,悉畏之是难也。

其中一人曰:余戒可持,惟酒难断,所以者何?我先服散,散者发之日,非酒不解,是故难耳。

化人曰:散发所须,此乃是药,将养四大,药通可通,但勿过量耳。

一人曰:余事即可,妄语其难,所以者何?若有密事,在尊长前,应为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

化人曰:事有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

化人曰:事有隐讳,理有方便,此亦可通,但勿善恶返论,说其长短耳。

一人曰:余戒即可,唯盗戒难,小小之间,以挂犯目。

化人曰:大事实难,小小之间,益可慎之。

而说愒曰:何不受盗戒,不受盗亦难。

孰云暗昧中,中有记盗官。

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宽。

以手捧镕铜,烧口煮心肝。

一朝言此苦,终年犹心酸。

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

我信彼亦信,在在无不安。

安坐招灵人,永享长年欢。

一人曰:余戒悉易,淫最难断。

所以尔者,我曾履斯事,数随兄中食,当中食时,自云一日精进,无不过理,亦谓身后当得此斋戒之福。

至是夕夜,是我所愍,辄来狡脍,虽苦加抑迮,不觉已尔,每每如此,是知最难。

化人曰:色者是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耶?但先自观身,知身无寄,便知无色,何可不忍?且淫欲颇恣,如饮咸水,饮多渴多,唯死而已,何有厌足?而说偈曰:色欲剧於渴,小忍差何度,何为进咸水,水咸益渴故。

子能善解渴,当饮天甘露,甘露香且熏,通体皆流布。

天人寻香降,玄趣自然悟,熙熙永无为,长保九天祚。

一人曰:余悉可从,唯煞难戒,所以者何?我好啖鸡,一食无鸡,了自无味,数日便瘦。

化人曰:贤者,肥为人患,瘦即体轻,用肥何为?即说偈曰:贤贤戒其煞,亦无怀煞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

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自养今一时,累汝自然爽,长沦三涂中,辛苦还复往。

善恶各有绿,譬如呼有响。

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奖?真人携手游,逍遥云景上。

说此偈已,化人见大威,变极道之姿,侍从僚属,钧天大乐,非可目名,返於上方。

诸人悉见,喜惧交集,并闻要说,意解开悟,俱登道果。

妙林经二十七戒
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为,欣生恶死,意虽求生,由造死业,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别?若持戒行,死补天官,升仙自在。

人虽有王公之位,上至帝王,死皆重罪,无益魂神,受苦不可堪忍。

善男子,汝等思惟,明奉戒行,直心行道。

吾为汝说,天下万物,无有长存,有死有生,有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亏,从古至今,谁能违返?若有道德,不生不灭。

修善者,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时亦善,善善积德,诸行修足,善念护持,令入法宝。

戒曰:不得盗窃人物。

不得妄取人财。

不得妄言绮语。

不得因恨杀人。

不得贪嗔痴狠。

不得慢老欺人。

不得咒诅毒心。

不得骂詈高声。

不得訾毁谤人。

不得两舌邪佞。

不得评人长短。

不得好言人恶。

不得毁善自誉。

不得自骄我慢。

不得毒畜药人。

不是投书谱善。

不得轻慢经教。

不得毁谤圣文。

不得侍威凌物。

不得贪娱好色。

不得好杀物命。

不得耽酒迷狂。

不得杀生淫祀。

不得烧野山林。

不得评论师长。

不得贪惜财贿。

不得言人阴事。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右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右中最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

右下最三行
此九行,二篇八十一章,集合为道舍,尊卑同科。

九行备者,神仙;
六行备者,寿;
三行备者,增年。

戒勿费用精神。

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色。

戒勿伤王气。

戒勿贪宝货。

戒勿忘道。

戒勿为妄动。

戒勿枝形名道。

戒勿杀生。

戒勿贪功名。

右上九戒
戒勿为耳目鼻口所娱。

戒常当谦让。

戒举百事详心勿惚恫。

戒勿学邪文。

戒勿资身,好衣美食。

戒勿求名誉。

戒勿贪高荣强求。

戒勿轻躁。

戒勿盈溢。

右中九戒
戒勿与人诤曲直,得失避之。

戒勿为诸恶。

戒勿厌贫贱强求富贵。

戒勿多忌讳。

戒勿称圣人大名。

戒勿强梁。

戒勿祷祠鬼神。

戒勿自是。

戒勿乐兵。

右下九戒
此二十七戒,二篇共合为道渊,尊卑同行。

上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备者,寿;持九戒备者,增年不横夭矣。

经名:玄都律文。

撰人不详,约出铃南北朝末。

据等书引述,原本应有二十品以上。

着录作二十五卷。

现仅残存一卷。

底本出处:洞真部戒律类。

一者遗形忘体,怕然若死,谓之虚。

二者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

三者专精积神,不为物集,谓之清。

四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五者深居宴处,功名不显,谓之微。

六者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

七者呼吸冲和,滑泽细微,谓之柔。

八者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九者僧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

十者遁赢逃满,衣食粗疏,谓之损。

十一者争作阴阳,应变却邪,谓之时。

十二者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迟不疾,谓之和。

十三者爱视爱听,爱言爱虑,不费精神,和光顺世,谓之啬。

律曰:凡此十三者,混沌为虚无,行道守真者,敬奉师法,顺天教令,穷极无为之道,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夫为道者,气炼形易,民和国宁家吉,灾不起,寿命延,家国昌。

违律者为天所刑。

律曰:人不念作善,但行恶事,父母不孝,事师主不义,事君不忠,为善者自天佑之,为恶者天必殃之。

人有一善,心定体安。

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

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

人有四十善,昌炽富贵。

人有五十善,子孙富盛。

人有六十善,遭厄得脱。

人有七十善,神明护之。

人有八十善,得地之利。

人有九十善,尊贵显荣。

人有百善,天德降之珍宝。

人有二百善,后世扬名。

夫下人有三百善,后世大富。

人有四百善,后世出富贵人。

人有五百善,后世延寿。

人有六百善,后世出忠孝。

人有七百善,后世智慧。

人有八百善,后世道德。

人有九百善,后世出贤圣人。

人有千善,后世出神仙真人。

右人有为善者,得福自天佑之。

人有一恶,心劳体烦。

人有十恶,血气虚羸。

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

人有三十恶,所求不谐。

人有四十恶,轗轲衰耗。

人有五十恶,绝无子孙。

人有六十恶,数得非祸。

人有七十恶,贼鬼害之。

人有八十恶,水火害之。

人有九十恶,贫贱困极。

人有百恶,天地残罚其形。

人有百五十恶,寇贼害之。

人有二百恶,后世无姓族。

人有三百恶,后世受贫困。

人有四百恶,后世没为奴婢。

第一勿诈鬼欺神,轻罔天道。

第二勿以伪为真,以真为伪。

第三勿以善为恶,以恶为善。

第四勿以曲为直,以直为曲。

第五勿以浊为清,以清为浊。

第六勿以邪为正,以正为邪。

第七勿以丑为好,以好为丑。

第八勿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第九勿以逆为顺,以顺为逆。

第十勿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第十一勿以亲为疏,以疏为亲。

第十二勿以东为西,以西为东。

律曰:十三条名曰妖惑之人耳,身受其害,舍命不得全生,灾殃流及五世,子孙犯者,害命夺算,犯主吏坐谪,依罪轻重论也。

律曰:常敬从师教,令一如师法,不得轻冒,诈伪欺罔,违律罚算四百日,主吏坐谪。

律曰:常以平日一、日中、日入后存想五方五气。

东方青气化为青龙,西方白气化为白虎,南方赤气化为朱雀,北方黑气化为玄武,中央黄气化为己身,则调和五方,音而颂之。

违律者罚算三百日,主吏坐谪。

律曰:平旦颂曰:微妙而博大,子元气之精光。

巨丽而可乐,子魂神之翱翔。

藏我胸臆中,子廓然虚而张。

洁白如明月,子通洞乎十方。

芝草何英英,子不忧无食粮。

呼吸新与故,子因以通神明。

律曰:暮颂曰:旷旷怖怖,与神元惧,被服精华,饮食玄武。

招摇为马,玉衡为辐,上下无限,出入无时。

百病除愈,神气独持,司命着籍,玉简丹书。

编以金缕,缠以素丝,千亿巨万,无所复疑。

太一佑我,神明扶持,清静绝念,向王相地。

颂之佩箓,吏与天地作约,以身修道乐法者,皆颂之。

不如法,罚算五年,主吏坐谪。

律曰:戊辰、戊戌日不得颂,正心守一念道,眼无妄视,口无妄言,心无妄念,耳无妄听,违律夺算五十。

安神定志,尊道德,敬师长。

不如律,轻慢道德,不敬师友,为家则祸灾,为国则乱亡,罚算二纪,主吏谪千日。

谓道德之人师朋友,当如礼敬事之。

律曰:宽和忠孝,恭敬朝修,淡泊慈仁,畜孝笃信,思义所行。

不如律,罚算七纪。

不得因鬼称神,托名官号,诽师谤道,淫祀百鬼,反真乱正,自作法度,不如师法。

违律者罪及害身,主吏罚五年也。

律曰:不得食日暮之食,不得食祭神之食。

违律罚算千日也。

谓日之暮亦不须食也。

遇祭鬼神之食,食之者皆坐罪也。

律曰:夫德以除灾,药以愈病。

不知律者,为国则无延祚之期,为家则无子孙,为身则刑兆虚乱,正气不居,年命为衰。

故非道而治,非法而言,亡算夺纪,司过言罪,司命削籍。

律曰:德为医也,行为药也。

人不修其德行而广求医药,藏罪而多求章表,上而所行不改,其罪更凶。

律曰:柔弱去欲,宽和恭逊,药之道德府。

违律者罚算五年,主吏坐之。

尊天敬地为一药,钦奉三光为一药,恬淡无欲为一药,仁恕谦让为一药,好生恶杀为一药,不多聚财为一药,不犯禁忌为一药,廉洁贞信为一药,不烧山林为一药,空车助载为一药,志弱性柔为一药,不自尊大为一药,行宽心和为一药,不好阴私为一药,动静有礼为一药,阴德树功为一药,起居有节为一药,不论诉人为一药,近德远色为一药,灾病不干为一药,施不望报为一药,为人慕愿为一药,推恩义让为一药,慈愍怜爱为一药,好称誉人为一药,心静意定为一药,为人愿福为一药,被邪弼正为一药,不干豫人为一药,教化愚暗为一药,戒勑童蒙为一药,解散思虑为一药,因贵为惠为一药,内修孝悌为一药,为人起利为一药,蔽恶扬善为一药,以力助人为一药,好饮食赐人为一药,怜贫伤危为一药,救日月蚀为一药,言语谦逊为一药,恬淡宽舒为一药,不负宿债为一药,思神念道为一药,质径端正为一药,立功不倦为一药,不争是非为一药,除情去欲为一药,受辱不怨为一药,不取非财为一药,推好取丑为一药,虽灾自受为一药,称扬贤良为一药,好相引用为一药,不自彰显为一药,救祸济难为一药,不自伐善为一药,谏正邪乱为一药,劳苦不恨为一药,开导迷误为一药,覆蔽人过为一药,因富布施为一药,进胜己者为一药,扶接老弱为一药,惠与穷乏为一药,誓不骂詈为一药,为人严净为一药,智德不退为一药,位高接士为一药,好言善语为一药,恭敬卑微为一药,生无懈怠为一药,至诚笃信为一药,不骂畜生为一药,推直引曲为一药,心平意等为一药,进退可否为一药,不念旧恶为一药,推善掩恶为一药,听谏受化为一药,推多取少为一药,忿怒自制为一药,见贤自省为一药,闭门恭肃为一药,推功救苦为一药,尊奉耆老为一药,好人有功为一药,清廉贞分为一药,听经实行为一药,助人执力为一药,富有愍无为一药,远嫌避疑为一药,安贫不怨为一药,尊奉圣文为一药,好成功德为一药,宣扬圣化为一药,得失自观为一药,劝人学道为一药,愿礼拜三宝为一药,以言为善为一药。

律曰:夫人有疾病者,坐於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病。

因缘非饮食风寒温气而起也,由其人犯法违戒,神魂拘谪,不在形质,肌疏藏虚,精气不守,敢为利焉。

虽居荣服,不敢为非。

度形而为衣,量腹而为食。

虽富且贵,不敢恣欲。

虽贫自贱,不犯戒律。

是故自然外无残暴,内无疾病也。

律曰:求灾除难,不如防之易。

治病疗疾,不如修之吉。

若事父母师长以孝道,事君以忠敬,朋友以笃信。

违律者罚算一纪,主吏坐其病到身。

律曰:有君不能保社稷,有臣不能全寿命。

圣人求福於未兆,绝祸於未有,盖灾生於稍稍,病起於细微,小善不积,大福不成。

为恶者虽欲以章脆愿,服符箓以自防救,不肯改更心腹,必为罪不除,亦罚算,五病则入身。

律曰:常思病来之罪所犯过恶,司过神、解过神、司过君、解过君当解除之一切罪过、世间所犯诸恶,则病消除。

喜怒无常是一病,不好耆老是一病,好色无德是一病,舛戾自用是一病,憎之欲死是一病,从贪弊恶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鬼点谀谄是一病,快祸遂非是一病,两舌无信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骂詈风雨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教人堕胎是一病,威势逼勒是一病,孔内窥人是一病,借不念还是一病,背向异端是一病,曲人自直是一病,调戏异同是一病,恶人自喜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愚人自贤是一病,水火败人是一病,以功自与是一病,教人去妇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合祸睽爱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唱祸导诽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见物欲得是一病,以贱耻贵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专心系受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败人自举是一病,阴恶自害是一病,轻口喜语是一病,论评诽议是一病,非人自是是一病,瑕人自誓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无施真人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怒自怨评是一病,货不念赏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以嗔伤人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怒喜自伐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贤自真是一病,不受谏诤是一病,谤有功人是一病,烦符轻疏是一病,以富骄人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以贫妬富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谗人求妇是一病,轻易老小是一病,恶能丑对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喜禁善人是一病,乐塞人路是一病,恶言不改是一病,好掩戏人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激厉谤悖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推负着人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持人长短是一病,乘酒险横是一病,与人追悔是一病,干务人事是一病,施人望报是一病,恶生好杀是一病,骂詈虫畜是一病,负债盗窃是一病,呰毁高大是一病,喜短唐突是一病,毒药丑饵是一病,故患误人是一病,言语不忠是一病,欲谈人短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刀胎剖形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笑盲聋暗是一病,谈愚痴人是一病,教人挝捶是一病,挝捶无理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笑颠狂人是一病,丑言恶语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律曰:人能除此百一病,无灾无患,长生度世,子孙蒙祚矣。

律曰:天下万民,教化罪福,违法令病入身,夺命刑籍,灾死名灭,则其身已。

言人犯罪当改心易行,奉承道法,不敢行人鬼加罪,半原。

非违法事,则一切过得度,长生也。

律曰:制道士、女官、道民、箓生、百姓所奉属师者,父亡子继,兄没弟绍,非嫡不得继。

或儿息小弱,当大人摄治,儿长则立治依旧。

若无人承领,则寻根本上属,不得他人属。

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道士、女官、箓生、道民,本师亡没之后,子孙不令其堪承袭,或遭乱失,本属师推寻原末,不相知识,皆听上属事师,皆当遵奉法教,此性命之主也。

不敬事师,冒慢神明,治国则乱,治家则亡,殃考延及后世也。

律曰:制,男官、女官、箓生、道民,天租米是天之重宝,命籍之大信,不可轻脱,祸福所因,皆由此也。

七月七日为上功,八月为中功,九月为下功,十月五日输者无功无过,皆输送本治。

违法则命籍不上吏守人,上延七祖,下流后代,家长罚算二百日,户口皆各罚二纪。

律曰:制男官、女官、主者领户治位,皆有科次品号。

若是甲治,受所领民租米百斛,七十斛纳治中用,折三十斛传天师治。

若二百斛,皆当诣本治施设。

若去本治三百里以外,听於家设。

不如法,罚算三纪。

律曰:生男上厨,生女中厨,增口益财,求官保护,延口岁中无他。

上厨之例,求度厄难,远行,求迁官。

厨中之例,求治疾病,消县官口舌牢狱系闭。

下厨之例,故略。

条品法律,科格如此。

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箓生,年初愿口数,竟岁无十人,设厨二十人。

若三十口已上,设二十四人厨。

若百千万口,不过二十四人厨。

一口设一人厨,至二十四人止也。

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箓生,条腩娖犯瘢十人以下,虢伾十尺,二十人已上,虢佀氖尺,蒙恩则输送。

不如法,则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三会之日,所以供厨、使布、散租米,而比者众官令使百姓以供会,此皆不合科典,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生男儿,设厨食十人,中章纸百张,笔一双,墨一丸,书刀一口。

生女子,厨食五人,席一领,粪箕一枚,扫篇一枚。

月满则输。

不如律法,父母夺算二纪,儿子夺算。

天师治不得长取,亦得奢结,鬼气不去,及还中伤,不得隐匿他用,以营家私,此罪不轻,灭身。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寻奉道之民,各有根本,而比者众官互幨芩香簦瑢佊芍髡咧过,不能以科法化喻,辄便领受。

愚民无知,谓可轻尔,致使去就任意,不遵旧典,主者受夺略之罪,民受叛违之愆,师则以状言奏,天曹必至。

违律者各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箓生、道民,至於解厨,家主斋戒,宿请客言,刺被请之身,皆严整,勿履秽污,悉沐浴,换易衣裙、帻、褐、袴、褶,不得着裙履露衣,轻冒至真。

所以尔者,此律是天官之威,神仙临降,非小故耶。

皆正心存想,不得乱语说流俗不急之事,悉依法箓大小为次第。

若所受同,以前后为次。

若所受法箓治职同日,当以年长为次。

若受外官,次虽大,悉不得加上内治。

次若不用,别为次第也。

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上厨,人酒五升,钱三百。

中厨,人酒四升,钱二百五十文。

下厨,人酒三升,钱一百文。

某甲治受领民租百斛,折八十斛入甲乙治,以二十斛传天师治。

又某甲治受所领民租米百斛,折八十斛入丙丁治,以二十斛传天师治。

及公胧奈铮一如上治计丈尺,以传天下万民。

米一斛,具使令二斗达天师治。

其米不至,天师主者受割截之罪。

唯纸笔墨给治用,不烦传上。

明各依承,违律罚算三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百姓,有疾病厄,急归告之者,当匍匐救之,不得以私事托设,妄说祸祟,求人意气,受取皆计减为罪。

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道民,年初保家口,或病痛百事,至心立愿,皆质其辞誓,主者依承状申述,蒙恩限满则输,即为言功报劳。

不得违言负约,此罪不轻。

若不蒙恩福便为言除,不可横受。

其岁中虽有死亡减口,租不肜,依常输上。

宜各尊奉。

违律者,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当详择救民,不得苟且尘秽。

清虚化民,皆检其墨辞,质却情状,令家内大小和同,然后宣化,依科救之。

违律者,夺算二年。

律曰:道士、女官、主者,诛罚邪伪,清宁四海,受民以礼,养育群生,三会吉日,质对天官,教化愚俗,布散功德,使人鬼相应。

而比者众官烹杀畜生,以供厨会,不合冥法。

杀生求生,去生远矣。

犯者殃及后世,主者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箓生,安靖於天德者,甲乙丙丁地,治有品第。

民家靖广八尺,长一丈。

中治广一丈二尺,长一丈四尺。

大治广一丈六尺,长一丈八尺。

面户向东,炉按中央。

违治则罚算一纪,按如盟威律论法也。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受法箓治职之号,譬如王位,至於选补,皆由天台。

而顷者众官辄便私相拜署,或所受治小而加人大治,或以身所佩法以授人,此皆不合冥典。

若堪任者,当表言上。

违律者,各罚算二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制阳平治得署四正游治,鹿堂治、鹤呜治得署三正游治,自此以下,一归天师治。

凡受法,当随功轻重,依品受任,不得苟且,互求大治。

违律者,罚算二纪。

律曰:道士、女官、主者、箓生,朔望皆朝拜,鸡呜皆起,严敬整容,冠带朝拜,衣帻椅褶,入治依位号执笏朝拜,讫,便简阅如旧法。

出朝於师,皆五拜,问讯起居安否而退。

其戊辰、戊戌不朝,违律罚算一纪。

律曰:男官、女官、主者、箓生,己午忘失朝,退位一等,夺算三年。

不朝,退位三等,夺算七年。

不朝於师,皆有考坐,谓故不朝,轻罔天地也。

律曰:男官、女官、箓生、道民,家有秽污,不过晦朔,不得入治。

哭亦三日。

秽三年之丧未满,百日不得入治拜礼、奏表章书。

违律者,考坐,罚算一纪。

律曰:奉道之民,誓心至死归道,不得两心犹豫,违背道德,悔道还俗。

此罪不轻,祸至灭门。

亦不得淫祀邪鬼。

若有犯者,牒状归首太治,专心悔过,得免殃咎。

而知者故违,罚等一纪。

律日:道士、女官、主者,受道之日,内以修身,外以禳灾,不得妄同,中伤百姓,及渔猎万端,或更相评论,拓忌胜己。

此是聋盲所行,非道法真正之体。

犯者罪考八十,主者科之。

如谓状罚之人也。

赎玉四两准罪。

律曰:道士、女官、箓生,身年十八已上,得受大法。

若外法,自受百五十将军箓已上,堪着黄色法服、衣冠。

内法,自然升玄真文已上,上清大洞已下,须用紫色法服、衣褐,笏履袴褶,其笏但十戒已上,则执之。

若朝朝礼谒集及章表,而须法具衣冠帻褐笏履。

违律罚玉八两,考及三世,自身水火官事所考,如玉法。

言三皇以前,人民淳朴,礼制盖微,谓之板,二头俱平。

自人皇以后,谓之为笏者,言之似天地方员,众官所执,常存天地,与道同体,敬之如法也。

律曰:道士、女官、祭酒、箓生,身任法诚,若死,要在靖宇观治,不得在俗人舍宅。

言死时丧礼,送葬不合在俗也。

其魂神所居秽地,天地水三官不许尸被考掠,作河三年徒役。

律曰:阳平、鹿堂、鹤呜诸治,男官、女官、主者、箓生等,教写科制如右。

窃寻比顷以来众官百姓道民,或有无师而自立法;或去本治辽远,布於四野,私相号授,领民化户,威福自由;或有去治不远而致隔绝,至於租民脆物,通废积年,私自没入己,不传奏上,自作一法,无所禀承,背违冥科,前后非一,其事万端。

致使正法不明,真伪无别,气候错乱,妖恶滋生,罹灾被考,岂不痛哉。

斯皆主者之迭,不能赞扬圣化,令愚人惶怖,谓轻惑有心,而不见科律仪令事件,别各标所用。

咸使闻知,宣扬布化,赏善罚恶,相与揭厉,精加检察,使功勤必获其德。

犯违之者,地官牒名连引上,依法检治,若不纠问,主者与同罪。

明须告示,各遵承一如玄都科令律也。

律曰:轗轲衰耗,数得飞祸,绝无子孙,疾病痿厄,所求不谐,牢狱闭系,血气虚赢,贫贱困极,残年夭死,痴狂聋僻,或出妖臣逆子,破家癫厉,刑人市死,荡失骸骨,水火刀兵,寇贼所害,田蚕耗漏,衣食不充,仕官不达,皆由罪恶。

司过司考,师家治中,将吏所害,考罪先世,殃咎所逮也。

皆参词条,某州县乡里,年纪,男女,大小户口,居止,所属师主,实效审古旨列事状,诣天师下治官祭酒、精进主领民户者,奏词皆依春秋冬夏,顿首俯仰,自传颊满数则止。

谓奏词请章,贡上天曹,解过除罪,禳灾降福。

律曰:於洛阳靖,天师随神仙西迁蜀郡赤城,人浊不清,世浑不平,於是攀天柱,据天门,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欲更清明天人,诛罪不义,养育群生。

立二十四治,署男职女职二十四职,乘玄元之施,开化后代,皆悔过,及得列为真人。

一月听三贡上章表,自改悔罪过,断绝复连,消除灾害、疾病。

危急,一月听三上章也。

律曰:入治上章,皆自严装衣冠,正法服,平坐,存五方生气及身中功曹吏兵,按分位,恭如相临对倚,侍左右前后也。

谓入治奏章之时,绝念定意,悉忆想神明也。

律曰:入治上章,避戊辰、戊戌不上章。

秽污法,不过晦朔,亦不得上章。

天下百姓不得触秽诣治见师主者。

违律罚算减年,返获其罪也。

依律皆为司过司考所劾其罪。

律曰:入治上章,皆正身趋步,科次左右肃恭致,不得男女杂错,望视谬语,前却迟速。

主者职吏降一阶,不降,罚玉三两,又罚算二纪。

律曰:道士不得妄为恶逆男女上章。

轻慢淫盗取,凶逆无道,不孝父母师主,不义君长姑姨,不敬奉道德,轻慢鬼神,贼害冒奸,毁辱贤善,谗日谤,背父母,叛师主,不顺不善,皆为恶逆男女也。

此皆不得为上章。

不满一年,被夺寿五年,死付河伯谪作,又罚玉八两,退位二等也。

律曰:章词质而不文,拙而不巧,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烦,弱而不秽,清而不浊,直而节,简要而输诚,则感於天地,动於鬼神,御上天曹,报应立至也。

违律司非执法,治官吏坐。

律曰:章消疾病,向鬼门。

消灾,向地户。

求长生,向天门。

求富贵财利,向地户。

消口舌咒诅,向人门。

厌虎,向寅。

厌蛇,向巳。

与天罡并力大吉也。

律曰:上章求财富贵,用天仓日戊子是。

求爵位,用天府日上,不用自刑日。

午酉亥辰,皆自刑。

寅刑巳,戌刑未,子刑卯,申刑寅,卯刑子,巳刑申。

违律被罚考,病五十日也。

律曰:请求章奏,解先亡冥考殃罪,及身中所犯坐疾病灾祸吉凶,由本治。

若去师辽远,听诣同法。

自非宗祖师,又非甲祭酒领户治官之者,上章不达天曹,甲乙丙丁以下,皆为奏上对。

夫领户三百以上,为治疾官,三户以上,为职署,皆为主者也。

律曰:修福延年,消灾害,治厌百病,皆东向上章。

解墓除责,开心聪明,过灾厄,皆向西上章也。

律曰:灾难厄急,从死中求生,消恶伏邪,皆北向上章也。

律曰:修身养性,温润富贵万愿,皆南向上章。

律曰:上章皆质立胄牛以验心志。

与吏兵要誓,不得违律也。

律曰:天为除之应死者,天为减罪。

如此者,众身有益,勿效他人。

后世子孙,皆老人福是为耳。

诸职治道士女官,及散民新民,皆不得与狼戾祭祀家饮食。

狼戾之家更相请呼,饮酒食肉,男女合会,小大语笑,从心快意,吾之所禁。

勿为口腹所误,令人故气来往不绝,以致灾祸。

宜当节度身中吏兵,皆受不清之名,豫为作备。

若见中伤,勿得咎怨也。

律曰:诸职道士女官,皆不得使民数行问解净污,多有忌讳,绿真作伪,私行意气狐疑,为意不正,终不得道恩。

邪伪自至,徒自苦耳。

久於身无益,科律所禁,可得怨天也。

律曰:道士女官,皆不得使民私祠祀鬼神,杀猪羊,妖言惑语。

此伪事,皆道之所禁。

若有此色,皆须断除。

违律者犯箓上禁,罚算一纪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汉缘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gx.qiuzifanghseng.com/81.html

“在家居士修行应该注意什么,居家修行第四十五天” 的相关文章

家里供养三宝位置哪里好,在家怎样供养三宝照片

家里供养三宝位置哪里好,在家怎样供养三宝照片

观音菩萨的慈悲拯救为主要的德行,消除一切苦难为其心愿。我们在家中供奉观音菩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摆放位置:观音和佛像通常会有一座佛龛,摆放位置要向外,即大门。如果条件有限,可将佛像摆放在大门朝向的方向,但不可入门。最好与大门保持一定的距离。2. 单独小房间:如果有单独的小房间,最好选择一个相对...

供养三宝的钱范围都有哪些,供养三宝一碗饭几个菜

供养三宝的钱范围都有哪些,供养三宝一碗饭几个菜

1、市井的长巷,汇聚成烟火,展开来便成了人间。 2、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可是在食堂里,却有很多厨师。 3、无论世界多么喧嚣,孤独的人都需要吃饱饭,因为美食是满足的源泉。 4、在外时,先吃些零食,回家后则要优先照顾父母。 5、用古法压榨出的新滋味,如同老友般令人惊喜,带着流年芬芳与你相逢。 6、失去了...

秦东魁老师讲祭祖与旺家第二集,秦东魁讲供养三宝

秦东魁老师讲祭祖与旺家第二集,秦东魁讲供养三宝

扫码进入活动专区,可以购买黄精丸、黄精茶、八珍丸、玉灵膏和黄精枸杞原浆。购买三个以上这些产品,就可以获得一个赠品。这些产品都是正法住世的体现,即修行者要真实地修行,不追求虚名和世俗利益,不贪求供养,只依佛所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正法住世是一种修行方式,即修行者要时刻依佛所教,实践佛法。如果每个...

供养三宝的六种意乐心,供养三宝意乐

供养三宝的六种意乐心,供养三宝意乐

供养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消除业障、积累功德、培养清净心。供养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供养师父、供养父母、供养佛像、供养塔等等。不论是什么供养,都需要具备福田清净、意乐清净、供品清净这三个条件。首先,福田清净是指供养的物件要清净,不能有任何瑕疵、病虫、破损等等。在供养中,要以恭敬心、信心为前提,发...

供养三宝经文嗯寒萨哩哇,达他割他啊,供养三宝经文

供养三宝经文嗯寒萨哩哇,达他割他啊,供养三宝经文

供养三宝并不能消除你的罪业,你需要通过修行来达到这个目的。梦参老和尚强调了,在道友聚会中,聊天的时光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师父,了解佛教的教义。他建议我们见面后立刻开始修行,哪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也可以进行二十几天的修行。现在的道友往往忽略了修行的重要性,只会在那里念经,却听不下去,甚至...

供养三宝的功德与意义 大德开示,供养三宝完整版

供养三宝的功德与意义 大德开示,供养三宝完整版

多往心里用功,不要被别人的神通、妙用所迷惑。不要听信别人的话,说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你消灾免难。实际上,我应该忏悔自己的言论。如果家里有年老的人过世了,不要做几场佛事,也不要请几位师父念经。因为别人会说你不孝,很多人会指责你、骂你。如果你真的想消灾免难,还是得请几位师父念经。但这样做的好处很小,用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