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正文内容

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有哪些人,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

redadmin8个月前 (09-07)民俗12

导读
历史上,晚明一众书家突破经典,追寻革新,走出书斋,将书法艺术从文人怡情手持式书写推向大尺幅挂轴观览式创作。

张瑞图是其中极具个性张扬的代表人物之一。

值张瑞图逝世380周年之际,由晋江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晋江市文联承办,晋江市博物馆、晋江市文旅集团协办的“白毫墨涛·张瑞图书法特展”开幕。

该展览参展的作品原迹约50件,形式包括手卷、册页、立轴、八条屏;材质有绫本、绢本、纸本和石碑。

作品涵盖了张瑞图各个时期的风貌特征。

此次展览是张瑞图作品第一次回到其故乡的集中展示,为了让观众直观、全面地了解张瑞图艺术风貌的变化历程,策展人和专家组按照年龄排序整体布展,同时公开张瑞图各个年龄的签名排序,以及在不同时间、地点书写的不同斋堂、名号的关系表,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张瑞图不同时期的师承脉络和风貌特征。

张瑞图
张瑞图,明代著名书画家,以擅书名世。

书名与邢侗、董其昌、米万钟齐称,有“晚明四家”“南张北董”之谓。

字长公、无画,号二水、芥子居士、果亭、果亭山人、平等山人、白毫庵主人、白毫庵道者、白毫庵居士等。

泉州晋江人。

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

早时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

明万历三十五年获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

书法为魏忠贤所爱,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

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因受牵累被罢官遣归,潜隐故里,工书善画。

清人秦祖永在中称:“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

”张瑞图书法以“金刚杵”笔法著称世,于锺繇、王羲之外另辟蹊径,得有张旭、怀素、孙过庭流韵,也曾师法苏东坡等。

其书奇恣横生,风格多样,不落流俗。

善用尖笔侧锋,笔势跳荡多姿,节奏感强烈。

结体平正而内促,形态紧张。

尤精大字匾额。

以强烈的个性与崭新的艺术风貌独树一帜,是晚明变革书派之标志。

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温文尔雅、柔媚甜美书风笼罩下,力矫颓靡时弊,开创奇逸书风。

在其影响下,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晚明浪漫主义风气所趋,力振颓弊,开启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

张瑞图对日本书坛影响亦颇深,从江户时代起就因黄檗宗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带去张瑞图书迹而广为日书坛熟知。

张瑞图生平仕途
1570年1岁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城南门外之霞行乡,排行第三,父名张志皖,祖父名张乔梓1603年34岁参加泉州府乡试中举人1604年35岁其子潜夫约生于此时,字为龙1607年38岁殿试名列一甲第三名,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史官,在京任职1610年41岁告假还乡养病居家两年,东湖之新居约在此次休假中构筑1612年43岁赴北京补原职1614年45岁奉命与魏广微一同出使云南,八月由黔回闽,冬抵晋江家中1615年46岁离家北上1620年51岁升左春坊中允,任职于詹事府,是年告假还乡1621年52岁在晋江度假,友人苏士昌自京城归来,劝其退隐学仙,以君恩未报却之,并作五言长诗一首以明志,十月,离家北上1622年53岁正月到京接任右谕德新职,四月乙丑,受命与庶子张鼐、编修李孙宸、检讨缪昌期、姜逢元同理文官诰敕1623年54岁七月壬寅升少詹事1624年55岁回乡度假1626年57岁夏抵北京,赴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新职,并充副总裁;七月与施凤来、李国一同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同首辅顾秉谦等办事;九月魏忠贤生祠在杭州西湖建成,为其书碑;十月与黄立极、施凤来、李国同为总裁;十一月以皇极殿落成,诏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并赐蟒衣银两等,上疏辞,允之1627年58岁三月以滇南大捷加升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荫一子中书舍人;八月熹宗崩,丁巳,朱由检嗣皇帝位;九月诏进右柱国,兼吏部尚书俸,仍荫一子中书舍人。

上疏辞,只准辞兼俸,余令祗领。

是月,魏忠贤乞辞位,不许;十一月置魏忠贤于凤阳,籍其家,丁午诏治魏罪,魏畏罪自杀,因为其生祠撰碑称颂,宜亟罢黜。

乃上疏自辩,并乞罢,未允十二月三次上疏引病求归,并辞荫子,未允1628年59岁二月戊戌受命与施凤来为全国会试总裁官,壬寅与李国、来宗道、杨景辰俱为同知经筵官;三月经多次上疏要求,终与施凤来一同获准致仕,加太保,荫一子中书舍人1629年60岁正月定“逆案”,列名近百人,张瑞图不在其中;二月思宗召见廷臣,问张瑞图何以不在“逆案”中,韩等答以无实状。

帝谓:“瑞图为忠贤书碑,非实状耶!”遂以“结交近侍又次等”,名列“逆案”第六等,论徒3年,后纳资赎罪为民1641年72岁秋冬与老妻先后卒于家,享年72岁,卒后四年,南明隆武帝诏命恢复其原有官衔,并赐谥“文隐
张瑞图创作年表
1596年27岁临草书卷,辽宁省博物馆藏1615年46岁作小楷1616年47岁作行书卷1621年52岁作行草1622年53岁1623年54岁,小楷等1624年55岁1625年56岁1626年57岁1627年58岁1628年59岁;并绘有1629年60岁1630年61岁1631年62岁卷1633年64岁1634年65岁;绫本8帧,全仿黄公望1636年67岁、;小楷上、下两册;楷书册1639年70岁作草书1640年71岁作;行书
张瑞图与他的“白毫庵”
文|王守民从一个寺庙变成学堂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会有不凡的际遇。

白毫庵离张瑞图家不远,当年那个闻钟声而起,在海风中飞奔而来的少年,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

张瑞图自幼天资聪慧,过目成诵,是白毫庵里走出来的鸿儒。

他曾在白毫庵的青灯下翻阅古卷,挥毫成文。

少年人心思笃定,一意向上。

不知道有多少个清晨,庵里的晨钟声起,星月当户。

海隅石头房子里面的一盏盏灯亮起,朗朗书声如潮水般漫过小村。

白毫庵的晨钟,是点亮学子心头希望的灯火,他虽然走出这所学堂,但是梦魂已然留在了小村。

万历三十五年张瑞图38岁,赴京参加殿试,获皇帝特擢名列一甲第三名,登进士,正七品,任翰林院编修。

这个身上带着大海气息的青年人,自此在中国书法史上用手中的笔墨写下了一张张惊世骇俗的书法作品。

张瑞图草书画马歌卷上海博物馆藏或许他自己并没有意在书法上。

万历四十年赴京任职以后,他校正的问世,在翰林院里,也算是一本巨著了。

如果让他选择,书法家肯定不是首选。

他早年也是满腔热血,心怀报国之志。

万历四十二年夏天,张瑞图与魏广微出使云南。

文弱的张瑞图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劳顿,加上受到少数民族的劫杀,元气大伤。

他病了,回到霞行老家休养。

在明末的官场上,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张瑞图经常处于极为矛盾的境地,休假是最好的躲避方式。

据载,在他取得功名以后,告假回乡的次数达10余次。

休假期间,东林党人杨涟、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赵星南等被捕入狱。

此时张瑞图书画作品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张瑞图扩建白毫庵,使其具有前、后殿和花木园林。

他也在湖边居处设有晞发轩、审易轩、果亭、半隐亭为自己所用。

他在霞行的故居也俨然成了白毫庵的一部分。

晚年罹患,托残躯于白毫庵。

他精神萎靡,大有油尽灯枯之迹象。

然而,文人的思维转向亦在一念之间。

他在古卷里又获得了新的力量,他开始着眼于田园生活,远离名利困扰。

他的诗思如泉涌般汩汩而出。

在晚年隐居期间的诗作占所有诗作的十分之三,晚年所作占十分之六,早期宦游的诗作只占十分之一。

隐居是文人多么好的休养生息的方式啊!少了世俗的搅扰,多了山水田园的乐趣,单纯而清澈。

每当官场上遭遇风云激荡的危机时刻,返乡的念头总在他心头潜滋暗长,而且如植物一般蓊蓊郁郁。

闲居的日子里,他把陶渊明、王摩诘、杜少陵的诗都抄遍了,署名白毫庵主的书法作品日渐多了起来。

张瑞图行书广陵三月七绝诗轴山西省博物院藏张瑞图去世后,白毫庵自此便开始没落了。

根据记载,白毫庵在顺治年间的一场大火中被焚毁。

晞发轩、果亭、审易轩也随着火光荡然无存。

经过嘉庆年间尼姑曼姑与同治年间尼姑俊妙的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远离市廛的修行果然充满了智慧。

如今,白毫庵长廊里的小黑板上,抄写着两句修行者的寄语:“智慧由听而得,悔恨由说而生,君子话简而实,小人话杂而虚。

”这句话与张瑞图意思相近。

在一个人晚年的生活里,常常会唯真率是依。

他渴望交流,渴望得到真诚率真的友谊,渴望肝胆相照的知己。

看看他的:吾斋之中,不尚虚礼。

不迎客来,不送客去。

宾主之间,坐列无序。

真率为约,简素为具。

有酒则酌,无酒且止。

清茶一啜,好香一注。

闲谈古今,静玩山水。

不说是非,不言官事。

冷淡家风,林泉兴致。

道义之交,如斯而已。

罗列腥膻,擎拳曲跽。

揖让奔驱,周旋致备。

内非真诚,外徒矫伪。

一临利害,反目向眎。

此世俗交,吾当摈弃。

他推开东湖的居所晞发轩的窗子,湖光山色间,正与友人分享他的快乐。

愿意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的人,肯定是一个单纯而有趣的人。

他所渴望的也是一个简单而质朴的灵魂。

远离官场事务的纠葛,在东湖的荷风与桂香中涌现了许多佳作,他的草书成就达到了最高。

等与田园生活相关的诗文,成就了他笔下的件件佳作。

一个人性情的质朴真率,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到达一定的时候,势必要冲破世俗的桎梏,如火山般爆发。

只要勤奋不辍,不断地找寻突破口,打破瓶颈是迟早的事。

张瑞图草书郭璞游仙诗辽宁省博物馆藏任情恣性的书写,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很畅快的事。

然而,作品写完,他可能也没空去细看作品中的错讹之处,就被索书者欣然收入囊中。

即便发现错处,也会不以为然。

天启二年时,他在翰林院任侍读时,他的中出现了多处抄写上的讹误。

真率讲求的是不修边幅,不伪装,稳健踏实。

此时的张瑞图在东湖休假闲居。

他在家以休假为名躲避阉党的灾祸。

张瑞图在回乡休假的几年,一直战战兢兢,极度低调,隐忍于乡野间。

他此时仿佛一只东湖上的水禽,极度敏感,每迈出一步都会先东张西望一番,极富警觉性。

不断地扇动翅膀,抖动尾翼,随时做好起飞的架势,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他的书写中似乎少了些许从容,应制之作变成了应付,下笔的舛误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他没有隐藏自己书写上的讹误,他不愿因为掩饰使自己丧失真率的本性。

比及明末傅山书法上的真率,张瑞图属于对真率广义上的诠释。

一个把原初的真率弄丢的人,现在又开始回到白毫庵里,在原点上重新找回。

张瑞图草书郭璞游仙诗辽宁省博物馆藏能证明张瑞图书写上真率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弟弟张瑞典,一个是他的学生庄际昌。

张瑞图之弟张瑞典,在后的题跋中写道:“士大夫下笔当有数万卷书气象,方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

所贵习熟兼通,心手相应,造微入妙,超出笔墨形迹之外,得果亭墨翰者,应做如是观。

”张瑞图的学生庄际昌,15岁就跟随张瑞图学习文章书法。

他曾评价其师书法:“先生文章丰韵,具有仙品。

其于临池染翰,俊逸遒劲,腕臂有神,出入魏晋,不拘仿效,自成一家。

”他们都强调张瑞图书写的熟练程度较高,然后下笔如有神助,达到腕臂有神,心手相应,超出笔墨形迹,自成机杼的状态。

这和张瑞图追求的真率之审美旨味是一致的。

或许是上天的怜悯,没让他目睹明王朝的灭亡。

覆国的伤痛没有冲击到这个孱弱多病的身体。

白毫庵的宁静,成就了一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翻开,多是山居寻幽碧涧秋华,白毫问禅闲玄庭对弈的唯美画面,这个老人是幸运的。

在没有覆国伤痛的诗行里,恬静与闲适俯拾即是。

你可以选择蛰伏,也可以选择出仕,一切都是可以选择的。

白毫庵于宋代毁于战火,经历了明代的重修及清代的翻修,最终没有让它变成记忆,已是幸运之至。

那块刻有“崇德”的石碑,就是张瑞图重修时镶在庵堂石壁上的。

作为一个白毫私塾里走出来的读书人,当然知道这两个字的分量。

从白毫庵最初的崇善,到作为私塾的崇德的改变,我们又可以解读到这座海滨小庵的幸运。

往昔曾经摇摇欲坠的日子,白毫庵承载的是崇善教化一方的功能。

而张瑞图的出现,改变了它的职能与宣化指向:崇德。

作为私塾的身份,白毫庵登上了政治舞台。

署名白毫庵的作品,在张瑞图晚年达到了顶峰。

你不用担心找不到他,只要到泉州府一打听白毫庵,人尽皆知。

张瑞图草书郭璞游仙诗辽宁省博物馆藏张潜夫,无疑是父亲张瑞图的一幅好的“作品”。

崇祯六年,也就是张瑞图晚年退居晋江霞行乡老屋的第6年,张潜夫中举;崇祯十三年,张潜夫登进士第,授翰林院检讨。

次年张瑞图卒于家中。

他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中进士,任职翰林院,是多么的荣耀啊!尽管张瑞图还没有恢复官职、官衔,但父以子贵,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隆武元年,张瑞图去世后的第4年,明隆武帝诏命恢复张瑞图所有官衔,厚葬青阳龙头山。

张瑞图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白毫庵里隐居蛰伏的岁月,原本就是在忍耐,在等待落霞满天的时刻的到来。

那美丽而洁净的天光,照彻了明末的阴霾,再次点亮了文人心头萎靡的光焰,温暖了一颗颗孤寂而惶惑的灵魂。

张瑞图的夫人在张瑞图去世6个月后,也随他而去了。

张潜夫守孝3年期满,明朝已经灭亡。

于是他决意不再出仕,隐居白毫庵,与禅僧交友。

机缘巧合,张潜夫结缘隐元、木庵两位法师,最终将张瑞图的作品传到了日本。

张潜夫无疑是张瑞图及其书法最权威的代言人。

张潜夫的书法,传承张瑞图的衣钵,但其气势已不及其父。

他没有延续张瑞图夸张的翻折用笔,书写变得理性与温和起来。

书写上的理性,对于追随张瑞图书风的学书者,或许是很必要的。

清道光年间泉州西街甲第巷庄俊元,也是张瑞图书法的追随者。

寓居泉州30年,书势内擫颇近张瑞图,唯温润有过之而无不及。

幸甚之至。

每一幅作品缓慢打开时,你就想到是在与这个久未谋面的故友重逢,见字如晤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个凌厉甚至有些骄纵的灵魂,霎时间跃然纸上,在一组组秩序化的线条里复活了。

藏家与藏品是有缘分的,缘分也是有时间的。

时间到了,就不得不分开了。

这个在白毫庵里生活的明代书家,获得了大量拓展自己时间和空间的机会。

在闲居于白毫庵的时日里,挥毫临摹、应索书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常态。

张瑞图草书条幅厦门市博物馆藏张瑞图走了,宅院空了。

墙上,只留下几张字画和一把老琵琶。

我翻遍了,并没有关于这张琵琶的任何信息,这琵琶是张瑞图赠给他夫人的吧。

寻找东湖的晞发轩、果亭费了不少周折。

泉州城中也有东湖,但却没有晞发轩、果亭、东湖草堂的影子,连半点遗迹都没有,我感到无比的失落。

这座城市,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很多遗迹,明代的遗迹为什么就荡然无存了呢?我翻开古籍,才发现晋江东湖曾经存在过。

不过现在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脚下。

这里曾经是一片水汪汪的涟漪,长满了荷花、水草、菱角等水生植物,这一滩湖水,蕴含着文人多少诗思啊!脚步在亭台水榭间穿行,昔日的果亭、晞发轩、草堂仿佛又在霞光中复原了。

张瑞图坐在轩窗前的晴光里,饱蘸着热情的笔墨,在纸上宣泄着诗思,感染着在场的酒朋诗侣。

白毫庵主、果亭山人、白毫庵居士都在这一刻复活了。

那个头发稀疏、精神矍铄的老头,用自己的一支笔,点燃了西天的霞彩,璀璨了多少人美丽的梦。

海风大起来了。

白毫庵里传来了钟声,随风散到远处,最后沁透到远山红的泥土、白的岩石里。

黄昏转瞬即逝,一对青年男女走出白毫庵,他们面带微笑,就像少年的张瑞图一样,和娇妻手挽着手,幸福地过山门,走进铺满霞光的小巷。

张瑞图书风举隅
——以天启年间为例
文|康耀仁天启年间,从辛酉至丁卯,共计7年,每年都有幸存至今的张瑞图书作,这些传承有绪的作品,对于研究张瑞图天启年间的书风,提供了清晰的证据链。

据载,张瑞图在万历四十八年归乡晋江,第二年,即天启元年十月北上京城,在“将北行前之十日”完成。

此卷的字形和章法,与之前万历年间的作品有很大改变,似乎张瑞图已将楷书的古静融入其间,不少局部呈现新的表现,其横画开始两端上扬,偶尔长画伸展,右上已露折笔耸肩之态。

其单字均匀,连笔少,行距开始大量留白。

比张瑞图晚生15年的黄道周,其晚年作品也呈现类似的特征,或许是理念暗合,又或许是受到张瑞图的启发。

张瑞图行楷书诗翰册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这类古雅表现或是张瑞图偶然的想法,其主流风格,是运用陈淳的草书表现力,来改变之前留下的刻板影响。

这是从1616年的以来,张瑞图一直坚持的根本理念,他在天启元年完成的,激情四射,才华横溢,展现他钟情的陈淳技法,此册30开,一气呵成,更为难得的是其行笔把控明显从容,线条较之前干净而厚实。

天启二年至天启三年,张瑞图存世的作品渐多。

看得出来,他此时的风貌主要在宋人和吴门两者之间摆幅、融合,不同元素在他手里迅速化解,融会能力日渐趋强。

尤其是迅捷刷切和灵活顿挫形成的率性多变的线条形态,深得米芾精髓。

其既有苏轼的形态,又不乏米芾的侧笔取势和率意技法,不激不厉,典雅古朴。

等手卷小字,则分别显示其胎息于米芾、范成大、邵 、张九成等宋人信札。

而和却以陈淳为主要形态,随机切入宋人笔意。

至于则承继祝枝山、陈淳的衣钵。

值得一提的是,张瑞图师学祝书的作品,自此以后再没出现过。

其中原因可在张瑞图题写款识的内容中找到答案:“曾见文三桥书。

学祝京兆,大为所压。

暇日书此,纵笔自成,不复依傍,或犹可免效颦之诮云耳。

”这件从书风和签名特征即可判断也是书于1622年。

看得出来,张瑞图是在借文彭师学祝书之事,阐述自己的领悟和想法。

张瑞图不为所压的根本,在于注重从宋人信札汲取养分,将其精致率意的细节,融入陈淳或祝枝山粗放的表现力,因此,线条质感明显提升,力度、厚度也颇有增强。

这个阶段的作品大多拉开行距,上下字距紧密,行笔加速,以增强气势,偶尔拉长撇、竖画,显得意态舒展,加大节奏变化。

虽然方折用笔渐多,但尚未出现峻峭的圭角。

从该年始,其作品时常钤印“挥毫落纸如云烟”“兴酣落笔摇五岳”一朱一白两方印鉴,释义其内容,既是宣示自己的审美追求,也是宣示其对作品的自信。

客观地说,天启初期,张瑞图的行草书虽然初具风貌,但仍留存前人影子,因此,当属其风格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张瑞图草书五言古诗立轴
晋江博物馆藏
与行草书不同的是,张瑞图的小楷已声誉在外。

1622年,张瑞图拜会了董其昌,董其昌当年68岁,名望如日中天。

他在30多岁就不把祝枝山和文徵明放在眼里,此时也不可能将张瑞图初具风貌却尚未成熟的行草书当回事,但对张瑞图的小楷却表示赞赏。

董其昌好奇地问道:“君书小楷甚佳,而人不知求,何也。

”这是董其昌在世时唯一对张瑞图的赞赏,似乎张瑞图也颇以为幸,因此,在小楷的款识特地记录这件事。

天启四年初春,张瑞图再次回到晋江,直至天启六年夏天北上京城。

这段时间,远离政治困扰,张瑞图生活悠闲惬意,时常与友朋登山下海,畅怀诗酒文章,好以草书抄录长篇诗文,形式多为手卷和册页。

张瑞图此时一改万历年间和天启初期的博杂取法,去近求古地作减法处理。

祝枝山和陈淳等吴门痕迹被他消除殆尽,苏轼的形态也不复存在,仅保留核心主体,并将米芾率意的侧锋刷笔融入章草奇肆跌宕的结构。

显然,张瑞图并非生拼硬凑,而是分别作了加减处理:一方面,消除章草燕尾,横画变为中间下凹两端上扬,且强化左低右高态势,线条拐向处化圆转为方折。

因此,右上的折笔,时常呈现圭角。

另一方面,其运笔尖俏老辣,疾速跳荡、腾跃、翻折,由此构成了外象险峻、奇肆,内部虚灵、古逸的独特审美意味。

所有细节,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打上了张瑞图的符号特征。

张瑞图书韩愈山石诗轴
常州市博物馆藏
从章法的角度来看,组合态势险峻、四边奇肆的单字,如果处理不当,难免产生矛盾冲突,为此张瑞图作出两方面的调整:其一,他紧密字距,相互揖让穿插,甚至出现线条的碰撞,而且,单行往往一笔快速运行到底,恍如飞瀑高泉,又或乱石飞沙,势不可挡;其二,他将行距宽松留白,使得折角不冲突,长画不互扰,通篇不燥、不闹,充满书卷气息。

这种字密行疏的极端对比,也确立了属于张瑞图的特殊形式。

所有这些,构成了张瑞图强烈的风格特征。

因此,其作即便不署名款,略懂书法的人,也能快速辨识。

张瑞图曾在题识:此卷少用章草笔意,然不欲遂为彼优孟,时出已意,观者或翻有取也。

而且,此册也书有章草,可谓双重证据,证实了笔者的判断。

张瑞图纯粹的章草作品难得一见,小字除此册之外,还有两册,均书于天启六年。

一册为,也是纸本;另一册为拓本,系辑刻的名品。

两者习惯特性几乎一致。

张瑞图草书杜甫夜宴左氏莊诗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大字章草,目前仅见。

虽然没有署年,但从书风和签名特征来看,也应完成于天启六年秋冬。

此轴单字独立,体大如盘,用笔简约、古朴、苍辣,形态揖让有致,结构宽博雄强,通篇气势扑面而来,令人震撼,堪称张瑞图晚年杰作。

明清之际,能赏识张瑞图的书家极少,梁巘算是佼佼者,他多次在不同地方评述张瑞图的表现特征:云:“圆处皆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一变。

”云:“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这两段评述均提到“有折无转”,经常被后人引用。

其实,张瑞图在万历年间的草书,多属圆转,稍后转折并用,崇祯年间的作品也是如此。

可见,梁巘当年看到的,应是天启返乡时期完成的作品。

那么,张瑞图的有折无转,是主动有意为之?还是被动使然?张瑞图草书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长卷湖北省博物馆藏或许张瑞图在当年便有所耳闻,因此,天启五年书写的,他题款解释:“孙过庭论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此草书三昧也。

旭素一派流传,此意遂绝。

余于草书,亦少知使转而已,情性终不近也。

”万历年间,张瑞图的草书便已使转自如,到了天启反而“不知使转”,所言显然不可信。

张瑞图是否以书法理念来暗喻对复杂政治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个中原因或只有他内心清楚。

张瑞图身居要职,深知阉党祸害,虽然不参与其中,却也无力阻止,每感不妙,便借故退居晋江,保留着传统文人最起码的良知。

显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也时常以酒诗和书法排遣郁闷,如天启六年在写到:“春来常中酒,每为家人嗤。

塞耳如不闻,对酒但饮之。

饮罢更复醉,傲兀不自持。

”完成于天启四年冬夜的,也自题“被酒草书”。

张瑞图在政事上的懦弱,与草书表现出来的无所顾忌、倔傲不拘的气势,以及意气昂扬的精神风貌,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其实,张瑞图的书风,与闽南汉子的性格相当契合。

但是,他只能在酒后,才能忘我地挥洒自如,找到“傲兀不自持”的闽南汉子的真性情。

张瑞图行书古洞五律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从诸多作品分析,天启返乡期间,张瑞图对于章草情有独钟,并借以建立奇特的个人风格,而且取向明确稳定,无论质和量,均堪称高峰。

张瑞图显然也颇为得意,因此将不少作品入辑,这是张瑞图生前唯一的一部书法专辑,精选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六年期间的30件佳作,字体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和章草,由其胞弟张瑞典在天启六年冬天刻制而成。

回京一年之后的天启七年,或因为朝廷政局动荡,内心情绪波动,张瑞图此年的作品不太稳定,签名来回变动,时而行书,时而草书。

其楷书和行书,又重新加入苏轼的形态结构,但行草书却比之前豪横,线条更为老辣,态势更为纵逸。

仔细观察,其线条质感,呈现出更纯粹的“米颠”元素。

或许不能像之前那么静心地抄写小字,此年张瑞图热衷于高头大轴,且已露出崇祯年间书风的端倪,可以说,此年是张瑞图从“天启风貌”走向“崇祯风貌”的过渡期。

张瑞图作品欣赏
张瑞图书王建宫词等四首条屏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藏
张瑞图楷书心经轴
上海博物馆藏
张瑞图行书五律诗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张瑞图独往真佳五言诗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

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书写艺术,多指用笔写字的艺术,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

是一种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蔡元培1.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代刘知几:“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

”宋谢采伯卷四:“书法之严,即书法也。

”明刘基:“盖与郑伐许、郑伯伐许之书法同矣。

“2.文字的书写艺术。

亦指书法作品。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钱愐:“元章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

”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

又且书法绝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3.指汉字形体。

清叶名沣:“至如秦汉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4.措辞方式。

吕叔湘:“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

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康有为在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狭义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

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

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

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

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

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

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

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

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

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广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等。

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

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隶书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商至秦末浑然入序的书法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秦代开创书法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其中、、、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隶书,篆之捷也”。

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东汉求度追韵两汉书法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在摩崖石刻中尤以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

于此同时蔡邕的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

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

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

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

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

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

三国时期的、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

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其代表作“三希”,即。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

代表作有。

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

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钟致帅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南朝。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

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等2、峻严方饬如等3、深厚圆劲如等4、秀朗细挺如等。

唐代书学鼎盛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有哪些人,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

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

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

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

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

柳公权再变楷法。

以瘦劲露骨自矜。

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

上朔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

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

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

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隋至唐初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

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盛唐、中唐阶段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

如“颠张醉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

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

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

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

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

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宋至明中尚意宣情宋朝的书法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明朝书法艺术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明初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

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

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

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第二阶段 明中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 明末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书法大家精品集书法大家精品集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

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

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复现。

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刻意尊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

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

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张船山、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

璀璨夺目的境地。

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

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近现代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

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

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近现代书坛,仍然是碑派占主流地位。

但和晚清碑派不同,取法汉碑和上古篆书的书法家在这一时期较多。

很多书法大师如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从事书法创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们已近耄耋之年才以书法闻名。

1949年之后到毛泽东去世的近三十年时间内,书法基本上不受重视。

当时的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建设一个新中国。

书法被认为是旧传统的代表。

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

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如、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等。

汉永寿二年刻,隶书。

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

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

四面刻,均为隶书。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中已先谈到过。

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文,王僧虔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

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金文古汉字书体之一种。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

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

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

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石刻文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

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

峄山石刻峄山石刻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等。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也融入进了自己的绘画艺术中。

墓志铭,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

拓片,帖此乃拓片数量最多部分,涉及历代名碑,是如今书法临摹的主要参照。

字帖是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多为名家墨迹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

字帖按是否真迹划分,可以分为碑帖和墨迹。

碑帖是根据刻在碑石上的字迹塌拓下来的字帖。

墨迹是书写者直接写在纸张、绢帛等媒介物上的墨色痕迹。

历代名帖如,淳化阁帖,三希堂。

简帛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

考古发现较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

中国书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分化为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

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三为章法影响。

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点画结构美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

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

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

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

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墨色组合美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

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

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

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等。

书法结体的墨色组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

人们常说的“计白当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

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还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的表现深度。

、、、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钟繇钟繇,字元常。

颍川长社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张芝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

敦煌郡渊泉县人。

张芝的草书源自杜度,崔瑗,尔后,自立门户。

被庾肩吾评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

与钟繇、王羲之并列为“上之上”品。

卫夫人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王羲之王羲之世称“书圣”。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后迁居山阴,著名书法著作有等。

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因此,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

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

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褚遂良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钱塘人,一说阳翟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显庆三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等。

薛稷薛稷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

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唐朝中书令薛元超从子。

汉族,蒲州汾阴人。

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

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

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生于京兆万年,祖籍琅琊临沂。

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

擅长楷书,代表作有、等。

张旭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怀素怀素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人。

幼年好佛,出家为僧。

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苏轼苏轼,眉州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

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

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庭坚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

世称苏黄。

著有。

米芾米芾,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

北宋书法家、画家。

祖籍安徽无为,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书画自成一家。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蔡襄蔡襄,字君谟,汉族,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奸相蔡京的从兄。

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赵佶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在位26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鲜于枢鲜于枢字伯机,河北渔阳人,居住在杭州。

与赵孟頫有“南赵北鲜”之称。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

草书学怀素并自出新意。

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

他的代表作有等。

与赵孟頫、邓文原并称为“元初三大家”。

董其昌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汉族,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

曾居松江。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等。

著有等,刻有。

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刘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岩、勗斋、东武、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

他是乾隆年间的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苏学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嘉庆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谥文清。

著有。

他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融会贯通,自成格局。

其书点划丰腴处短而厚、细劲处含而健,对比强烈;结字内敛拙朴,而决不拥塞,端重稳健中透出灵秀;章法轻重错落,舒朗雍容。

整体风格含蓄蕴籍,精气内敛,浑若太极,貌端穆而气清和,有硕儒老臣的持重,无恃才傲物的轻佻,似乎包有万象而莫测高深,洵然可敬。

因为喜用浓墨,时号为“浓墨宰相”。

吴昌硕历代人物书法图册历代人物书法图册吴昌硕,初名剑虞、俊,又名俊卿,字香补,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以字行,亦署仓石、仓硕、苍硕,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乡阿姐、破荷亭长、五湖印匄、削庐、芜菁亭长等,浙江安吉人。

晚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自成家数,影响深远。

著有。

他既是清代书法的殿军,又是近代书法的开山,他于篆、隶用功最多,尤其是,终生浸淫,无一日或离,晚年变化笔墨,引入行草意趣,遂使笔情墨趣,流溢行间,篆书的复兴,至他而达到一个新高度;行书以王铎为宗,融入欧、米,又引入碑法之苍劲浑朴,老辣生奇,使行书也重放光华。

治印初习浙、皖,既而出入秦汉,借鉴封泥陶甓,融入写意绘画情趣,形成了斑驳高古、沉雄壮遒的新面,即作小印,也有寻丈之势。

治印还独创修整印面和边栏的法门。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古今无二。

吴昌硕的成就,是清中期以来两大传统深入融会的硕果,标志着清人重理古典的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林散之林散之,江苏江浦乌江人,名散之,号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残老人等。

“诗书画三绝”,尤其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之为“草圣”。

启功启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清代皇族之后。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赵朴初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李志敏李志敏,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家,率先倡导并实践引碑入草,其探索准确把握了当代书法发展方向及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启功讲书法之慨要现当代书法爱好者作品选现当代书法爱好者作品选1.学书法应该知道刀刻和墨迹的区别,墨迹可以看见笔墨之干湿浓淡。

刀刻掩盖了本来的效果,反映不出行笔的过程。

2.技术应在艺术之先。

写的被普罗大众所认识很重要。

3.文房四宝不须太过讲究,但须合适。

墨汁便可。

4.结字比用笔更重要。

先人之用笔,后人之揣摩对也乎?5.选碑帖,可选自己喜欢欣赏的,去书店,博览一番,选适合自己的。

6.我们学书法是学习书法家的书写方法,他们写字的规律,内在的精神,不一定要完全一样。

7.临帖方法:第一遍先看帖,仿效它写一遍。

第二遍用薄膜描一遍,仔细调查研究它的位置关系。

第三遍看帖,仿效写。

8.练书法可以不用看书法著作,有钱买帖,看帖,练帖就可。

等要写书法心得著作之时再看著作为时不晚。

9.求人指正,其实可以自助,挑选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贴在墙上,远近观摩,自己纠正,觉得不满意了,再写再贴,再更正,循环往复。

10.行书应该写的像楷书,位置聚散要有度,有法有规。

楷书应当做行书,点画顾盼生姿。

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健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

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

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

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

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墨的出现很早,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

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

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

砚台砚台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

自汉以来,现留存于世的书画,均以桑皮纸书画,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

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

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常用方法: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

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

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五千年来的书法家无数,他们虽然留下了相当多的书法佳作,但是却没有留下写字的科学方法,例如为什么临写的像?为什么临写的不像?来自大连的小学教师刘向东提出了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撰写了一书,从而解决了汉字临写的根本难题。

这一方法不但适合于汉字的临写,也适合于世界上一切文字的临写。

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书写姿势学习书法姿势正确与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学书法的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时期,养成不正确的姿势不仅难于改正,影响书法的进步,而且会影响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

所以学习书法姿势一定要正,即头正、身正、手正。

书法的姿势大概有以下几种:坐势凡写三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

坐书的桌椅高矮要适中。

头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

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离桌边一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离。

两腿要自然张开,脚要放平,左手按纸。

笔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为宜。

有人主张写字时笔杆对准鼻尖,这样太机械、拘谨,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笔杆位于鼻之左右,所写之字居于两目视线正中即可。

立书写三寸以上的大字,应站起来悬臂书写,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顾全貌。

站时要两脚踏实,右脚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倾,左手扶案按纸,或向后展。

前人主张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动肩,用肩带动上肢,通过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笔尖,即所谓“力发乎腰,其根在脚”。

这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跪书写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书写,这样易于总领字的结构。

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弯曲支持身体,左手伸直扶地。

此法身体过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条件最好备一矮案书写。

无论坐书、立书,写时眼与纸之间均保持适当距离,应随书写字的大小而变。

书写小字宜近,大字宜远。

通常写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写小字应稍小于这个距离。

写一尺以上大字,应有二尺以上距离,否则难于照顾笔画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米字格“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

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

启功先生所讲的“米”字格是书法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它不同于描红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

描红模子上的格子是为初学者安排笔划的位置作参考的。

“米”字格的结构规律是指写米字时,认为 1要小于 3, 2要小于 4, 5要小于 7, 6要小于 8。

也就是说米字上半部的两点要稍立一点儿,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点儿,这个字才显得好看。

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把米字的两点和一撇一捺都写在描红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认为这样才标准。

这同所谓的写字要横平竖直一样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没有美感。

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规律。

第一类是上半部有两点一竖的字,如:光、尚、当、肖。

第二类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点一竖的字,如:木、东等等。

违反了“米”字格规律去写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双钩双钩书法之“五指法”。

双钩,也叫“双苞”,是执笔的一种方法。

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指,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

”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压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揭着,小指帖在无名指下面,帮同送着,五指都派好了用场。

“五指法”也属“双钩”的一种。

双钩书法的起源和简介所谓“双钩书法”,是指以笔单线直接写出某种书体的空心字。

此法源于唐代,当时,由于没有印刷技术,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成为了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并发展成为我国璀璨的书法艺术宝“双钩”乃书法术语也。

法书摹勒上石,沿其笔画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之为“双钩”。

南宋姜夔在中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宋代大诗人陆放翁曾有“妙墨双钩帖”之佳句称颂“双钩”之神韵。

越南国语字,就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另有蒙古文书法。

乌尔都文,硕大的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语言之一,是巴基斯坦国语,但在印度也广为通行,是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之一。

它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语支。

乌尔都语是由原来德里附近讲了几个世纪的印地语的一种方言独立发展起来,故跟印地语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梵文字母书写,且各自的文学语言发展出较大差异。

乌尔都语是一种有文学传统的语言,有教养的穆斯林以能用乌尔都语写诗为时尚。

乌尔都文字的书法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乌尔都语的报纸都是邀请著名的书法家手写报章的文字然后再印刷出版,因此这些报纸实际上都是书法艺术品。

在巴基斯坦,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乌尔都文的书法特点:①乌尔都文共35个字母,书写时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齐和美观,词与词之间没有空隔隔开。

②乌尔都文的单词是连续书写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种写法即词首、词中、词末、及“独用”四种,但有时书写文章时为了使字母与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观,有的字母会变换为另一种写法,最多时同一个字母有25种写法。

题字书法题字历来应用广泛,有古代文人骚客诗书画作相互题字之雅兴,有皇帝及达官贵人题字之尊荣,也有特别活动题字以资纪念等等。

总之,书法题字与我们当今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息息相关,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个性魅力,在适应社会需求和社交需要、致以美好祝愿、展示特性、宣传自我,搏击商场等和风或巨浪中发挥着积极而特别的作用,淋漓尽致!

版权声明:本文由汉缘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gx.qiuzifanghseng.com/4.html

“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有哪些人,唐朝著名居家修行者” 的相关文章

供养三宝的话怎么说,供养三宝报应

供养三宝的话怎么说,供养三宝报应

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一寿命延长。二形色圆满。三肢节多力。四记忆不忘。五智慧辩才。六众睹欢喜。七丰足珍宝。八人天自在。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卷六:瞿昙彼善处,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计,最胜之所说诸此众生类,所作福德业,造行若干种,施僧获福多此众度无量,犹海...

供养三宝一般需要多少钱,供养三宝群一

供养三宝一般需要多少钱,供养三宝群一

我们大家因美好的心愿聚集在一起,表达感恩,分享美好,发出祝福,实现高能共振。众所周知,慷慨捐赠可以得到财物,如财布施;慷慨捐赠也可以得到智慧,如法布施;慷慨捐赠还可以得到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现在,我计划开通流量主,增加广告收益,这些广告收益将以祝福群成员的名义全额做善事或者供养三宝,实现财布施。初期...

布施供养三宝是什么意思,布施供养三宝怎么回向

布施供养三宝是什么意思,布施供养三宝怎么回向

供养并非仅仅关于金钱的多少,而是在于我们内心的真诚和恭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心存感激、心存敬仰,供养三宝所获得的功德将远超一万元。在供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语言和供养心,保持恭敬心,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庄严和慈悲。供养中最尊贵的对象是处于贫贱、下等地位的众生,我们以慈悲之心...

中元节供品在家里什么时候摆放,中元节怎么供养三宝

中元节供品在家里什么时候摆放,中元节怎么供养三宝

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将举行三天超度法会。以下是时间安排:- 七月十三、十四上午:08:15-10:30,为亡故的祖先、父母举行第一时供。 - 午餐后,13:20-15:00为亡故的祖先、父母举行第二时供。 - 午餐后,15:00-18:20为亡故的祖先、父母举行第三时供。在七月十五日,我们将举行...

以亡人的名字供养三宝的功德,为亡者供养三宝功德利益

以亡人的名字供养三宝的功德,为亡者供养三宝功德利益

普佛是佛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为手段,旨在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普佛有两种,分别是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寿康宁、离诸灾厄、吉祥平安而举行的法会。法师为参加的信众做功德回向,让生者可以得到福泽。超荐普佛则是为亡者祈福,帮助他们消除业障...

供养三宝的钱范围都有哪些,供养三宝拒绝

供养三宝的钱范围都有哪些,供养三宝拒绝

供养佛像应当供养具足之身。现如今,很多人把佛像当成艺术品,在家里或者在饭店等场所,供养一个佛头或者半截佛身当摆设。这样做是很不如法的,且缺乏对佛像的恭敬之心。现在很多人肆意发挥创作,以为艺术创作不拘一格,殊不知这不仅没有培养福报,反而损失了很多福报。根据佛经所说,不应造作半身佛像,同样不应造佛头像。...